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画片以其个性鲜明的人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研究以运城市两所小学为例,采用自编《儿童对动画人物角色偏爱问卷》和《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对9-11岁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较偏爱与自身生理性别相一致的动画人物角色,男女儿童双性化人格特质较为明显,且对动画人物角色的偏爱与其性别角色呈正相关,因此应积极引导儿童正确认知动画人物角色特征,帮助儿童建构双性化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2.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122-124
课题以幼儿师范院校中男生的性别角色认同为研究对象,运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分析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生的性别心理倾向以及性别角色认同现状。结果表明,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年级男生总体性别角色认同趋向于双性化(理想状态),而存在性别角色认同偏差较大百分比的是五年制大专班男生。针对这部分学生具体分析出诸多可以引导和促进幼儿师范院校男学生性别角色认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方法和对策,对培养具有健康性别角色倾向的幼儿男教师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角色观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三所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考察了性别角色观。近10年来大学生与性别一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大幅减少,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幅增加;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变化有所不同,女性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男性的男性化类型降低,向未分化严重偏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以传统性别观念为基础,逐渐趋向双性化;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很大差异,女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女性双性化趋向突出,而男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理想女性更偏重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4.
刘瑞军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8-11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文化与宗教政策和文化政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在当前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对待一个历史范畴,我们更应该认清藏传佛教政策指引下的宗教文化因子,积极引导藏传佛教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构建和谐的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刘孝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5-107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7.
语文教师算什么?语文教师尊严几何?这个问题让广大语文教师极度纠结。因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教师地位每况愈下,越来越沦为教师群体中的“二等公民”。语文教师这边在感叹地位沦落、尊严不保,专家们那边在指点江山、高谈阔论,彼此相映成趣,讽意十足。 相似文献
8.
9.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然而在有些班主任看来,有的学生就是无缘无故对自己充满了敌意,经常故意跟自己作对,于是就跟学生较劲,非要压住学生的“嚣张气焰”,由此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其实,有果必有因,如果老师看清了这些毫无来由的“恨”背后的真正原因,就不仅不会埋怨学生,还会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0.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12):45-50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现状,发现当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性别角色教育意识、性别角色教育内容、性别角色教育形式和性别刻板印象四个方面,其中尤其以性别刻板印象问题较为明显或严重。在对上述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对在职学前儿童教师培训,提升其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内容与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采取适当措施尽量淡化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教育还应体现出渐进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等。 相似文献
11.
唐代统治者从国家治理的需要出发,结合当时佛教势力极度膨胀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对僧尼与寺院实施规制,使得佛教的发展能够大致保持在统治者的掌控之内.这对于当代中国与佛教乃至全部宗教事务关系的处理和规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薛志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3):30-36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根本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所表现的人性应当是人性的本质所在。本从现有史料入手,力图对宋代僧尼的经商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这一历史现象来反映自然的人性和人性的自然,即通过经济行为探讨人性的一个侧面。力求真实地理解寺院僧尼和客观地看待他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3.
何孝荣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8(5):23-28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对社会来说,维护了元朝的统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大量民众流入空门,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僧团中龙蛇混杂,一些僧人作奸犯科,甚至发动和组织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对佛教来说,保持了汉传佛教的传承和命脉,却也使佛学更加不振。 相似文献
14.
从“出家无家”到出家而有“家”——唐代僧尼孝道伦理现象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统彦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4):77-81
佛教主张出家无家,这也是唐代社会习俗及法律对僧尼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而朝廷频频发布诏令敦劝僧尼奉行孝道,佛教学者也重新解释孝的含义并大力宣传佛教的孝道,就使出世的佛教具有了浓重的世俗的意味,僧尼出家而有“家”,传统的出家观念就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15.
P.2469V抄写于公元818年,其内容主要是账目和僧尼名目等杂写。P.2469V是目前所见有明确纪年的敦煌文书中最早记载到"萨毗"的文书,而"画家"是P.2469V为我们提供的关于敦煌画匠的又一称谓。 相似文献
16.
杨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0-26
按佛典规定 ,尼僧一旦出家就应断绝尘缘 ,与世俗家庭的关系自然也不复存在。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本文收集整理的唐代碑石和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证明 ,唐代女子出家后依然被视为世俗家庭的成员 ,并与家庭、家族互为依存。唐代尼僧可以住家并参与家庭事务管理 ,死后亦可按俗法葬于家族墓地 ,至有“生归于佛 ,殁归于乡”、在迁化后葬归世俗家庭的现象发生。这生动地说明了中古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李艳茹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6):110-114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佛教原始教义是不允许寺僧经商的,但寺僧经商的历史由来已久,二者存在矛盾。随着社会的演进,佛教世俗化趋势逐渐加强,二者之间矛盾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9.
任晓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6):75-78
明代将僧人群体的管理纳入了世俗的行政体系,在保护佛教的同时,也创设了大量针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并采用度牒制度控制僧人群体的整体规模。同时,明代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呈现出泛伦理化的特征,而僧人群体构成的日益社会化,僧人自身行为的渐趋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僧人群体的整体社会形象,也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