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邕作品中有许多涉及女性的篇章,其中既有对妇德母仪的赞美,也有对倩女嘉合的展现.作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和鲁诗学派的重要传人,蔡邕在这些篇章中运用了诸多的<诗>典故,而且多是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诗>题、<诗>句.其中所涉<雅>诗、<风>诗有数量多寡的差异,所用诗句有概括性颂扬与具体描写的区别.而正是这种<诗>典故的运用反映出蔡邕对女性的双重取向及其女性观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的诗素以深情绵邈、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蒙咙著称.课文<李商隐诗两首>(见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语文>高中必修3)除了具有上述特点外,<锦瑟>、<马嵬(其二)>中的对偶诗句还灵活地运用了借对的手法,尤见巧思.  相似文献   

3.
近代学者冒广生撰写<后山诗注补笺>,对宋代任渊<后山诗注>进行补正.冒广生利用许多任渊当时还来不及看到的资料,侧重从北宋后期的社会政治背景与陈师道的交游入手进行补笺,主要贡献在于补充典故出处、人物交游、宋代史实、典制、地名、他人对陈师道诗的评价,纠正任注与史籍记载之误等八个方面.<后山诗注补笺>对文学史、社会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锦瑟>一诗,自宋朝以来评论者见仁见智,议论纷纭.作者从颈联诗句的原型着手,通过考察作者的生平,参证相关诗歌的意境,考证出此诗大约写于大中七年至大中九年的某一个春天,地点在梓州柳仲郢幕,诗歌主题为忆旧思归.文章作者列举了有关词语在李商隐诗集中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有关典故、语词的含义,对<锦瑟>一诗诗意进行了具体诠释.  相似文献   

5.
<<春水>改写>是一篇学生习作.<春水>是作家冰心的一本诗集的名字.这本诗集收短诗182首,按数字排序,<墙角的花>列第33首.学生习作题为<<春水>改写>,实是这一首诗的"改写".全诗三句:……  相似文献   

6.
广州花埭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种花历史,文人骚客流连忘返,题咏甚多,诗意盎然.德庆举子梁修所撰<花埭杂咏百首并序>(又称<花埭百花诗>),系为光绪乙酉(1885年)上元花灯百花诗坛而作.作者吟咏一百种名花,不满足于刻画花卉外在的艺术形象,而是遗貌取神,广泛运用了"观众/读者"所共知的典故,或描摹妙态,或托物言志,或讽谕世情,或藉花论史,或载录风俗,于"品艳评香"、"批红判绿"、"裁红剪绿"之外别有一番情趣,充分展露了岭南诗人的才性与诗艺,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花埭赏花风俗的节日氛围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论证<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广(庵)即景联句诗中所用"三尺"典故源自禅宗二祖慧可立雪齐腰、断臂求法的故事,从而对"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的诗句含意进行了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9.
<正>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典故不仅可以使诗词表达更加形象,还让其句含蓄典雅,别有意趣。现在从古诗词中采撷一些常见的文化典故,供大家品味。1.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  相似文献   

10.
朱熹对<诗·陈风>的理解,在<陈风>阐释史上有若干创新:注意到<陈风>中的歌舞元素并认为是在上者(陈国首位夫人大姬)之好倡使然;大胆废除了<陈风>之毛<序>,反对<序>主旨上的刺诗说;提出<陈风>诗篇思想内容上多"男女之诗"甚至"淫诗"观点.当然,朱熹这些创新之处是与他的整个<诗经>诠释学思想相一致的,是他<诗经>诠释视野下的<陈风>学.  相似文献   

11.
严粲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在其<诗>学著作<诗缉>中,他从<诗>的体例,对<诗>六义的认识和<诗句>对举几个方面来进行他的"以<诗>言<诗>",把<诗经>身上的经学性和理学性的"色彩"进一步削弱,故该书有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宋朝众多<诗>学著作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札>,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父亲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一个人站着,看见我从庭前小跑而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就告诉我说:"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跟别人交流."于是我就回去学<诗>了.还有一天,父亲还是一个人站着,我又从庭前跑过,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又对我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醉花阴>和萨福的<给所爱>这两首爱情诗都表达了相思这一主题,而在表达这同一主题时中西方诗词的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本文从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分析中西古典爱情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一、巧用典故,逆向思维 数学教学中巧用典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如:讲授<反证法>一课之前,可借用诸葛亮的"空城计"的典故,激发学生思考:1、诸葛亮面临的问题是什么?2、从正面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用我的<乡愁>这个架子,来搭一个架子,让他们的爬藤、让他们的花,能在这个同样的架子上绽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这是2010年中秋佳节北京电视台在北京太庙举行"天涯共此时,月上紫禁城"中秋晚会演出现场,节目主持人递上十首仿<乡愁>诗时,<乡愁>诗的作者、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一番话,对模仿者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16.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17.
马其昶从<诗大序>导出国史作<序>的结论.文章首先通过对<大序>文意的分析,推翻了马氏立论依据,进而从汉人注疏体例、四家诗<诗序>不同和<毛传>不为<诗序>作传三方面反驳国史作<序>的观点,最后得出<诗序>与<毛传>同出一人一时之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正>"用典"是一种重要的"诗法"。它使诗词内涵丰富,意蕴含蓄,表达精炼。"用典"类别多样,技巧丰富。古诗词用典的手法精彩纷呈,通过探幽发微,复活古诗词的艺术生命,能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的魅力。用典教学不应是单纯地解释源流和含义,典故在教学中可派上多种用途,巧妙设计,典故会有助于使诗词教学趣味横生。一、典故用于教学导入古代诗词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对一些用典突出  相似文献   

19.
<七哀诗>是汉末的乐府新题,唐人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说:"<七哀>,起于汉末."据现有资料记栽,王粲始作<七哀诗>,但是否为其始创,无从考辨.关于"七衰"名称的含义说法不一,本文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方面论证其含义,进而分析<七哀诗>内容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墨子>、<庄子>、<韩非子>作为战国不同时期非儒家的代表著作,它们说诗、引诗反映了非儒家的诗学思想,以及<诗>被接受的状况.战国时期非儒家对<诗>基本上保持了抨击的姿态,且越来越强烈,这种态度从反面也说明了<诗>在战国时期的影响越来越深广,这是儒家<诗>经学化演进轨迹另一形式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