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拥有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她不仅用于报道,而且用于说服。在动荡的二十、三十和四十年代,她使用她的打字机,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维护社会正义,还特别关切妇女解放,节制生育,对伤病者的悉心照顾,关心印度的独立,关心中国的革命。按《史沫特莱传》的作者两位麦克金诺的说法,她是一个“辩护记者”。传记的记述,雄辩地证  相似文献   

2.
小引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0~1950年)是美国作家,但其文学成就则完成于中国。在到中国之前,她写有一部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1928年底至1941年在中国期间,她以记者身份写出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的战歌》《中国在反击》等反映中国革命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Smedlev,1890-1950),美国著名左翼新闻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革命和抗战的报道,曾先后出版了5本中国题材的著作。其中以朱德元帅的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最为著名,该书和斯诺的《西行漫记》并称,被誉为西方人向本国介绍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图书本来有二义:图与书。而且是先有了图,而后有的书。由图到书,人类是经过了象形思维到抽象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升华的。但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出现了返祖现象,有图的书又充斥市场,有人甚至断定,我们的社会进入到了“读图的时代”,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相似文献   

5.
图书本来有二义:图与书.而且是先有了图,而后有的书.由图到书,人类是经过了象形思维到抽象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升华的.但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出现了返祖现象,有图的书又充斥市场,有人甚至断定,我们的社会进入到了"读图的时代",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相似文献   

6.
7.
青年教授李宗桂的新著《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探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当代出路的专著。作者以现代文化发展为观照,以新型文化体系的建构为追求,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历程,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解析。作者考察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文化批判思潮和文化重构理论,以及港台、海外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种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央视播出的《朱德元帅》电视剧中,有一场为了争取上前线史沫特莱和朱老总激烈辩论的镜头。不同意她上前线的理由之一是:上前线要放枪。女记回答:“我会放枪,我是在西部长大的。”大家都知道,美国西部牛仔善于骑马射击。理由之二是:你是妇女。这句话激怒了这位急脾气直率的女记。她冲朱老总发火,大声说:“我并不是想当妇女才成为妇女的!是上帝把我造成这个样子。”这话引起荧屏上下哄堂大笑。这的确是一位外国友人现场目击的纪录。(注一)  相似文献   

9.
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就在于它对历史发展、时代变迁所作的敏感反应。一个记者所以能采写出新闻尤其重大新闻,则在于他有发现的眼光,在日常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发现那些有普遍意义、能代表社会推演本质方面的事实,并迅捷传达出去。边疆曾被人称为新闻的“不毛之地”,因为地处僻远,发展的节奏总比内地慢半拍。中国在国际上属第三世界,边疆则是中国的“第三世界”,所以有关边疆的新闻报道一直较少。尤其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即便有,历来也是牧歌式的,民族风情式的,或者奇闻轶事式的。这些新闻作品固然对没到过边疆的读者有一定的介绍作用,但总是这些东西,也不免单调,缺乏新鲜感。其实边疆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新闻矿脉,就看  相似文献   

10.
于淡雅的纸张间,透露出的书卷味包围中,邀游《中国书文化》的方寸文字间,细细品味,宛若佛经里描述的在菩提树下行走时,那种六根清净,无患无忧,醍醐灌顶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方术,是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会了古人的智慧和愚昧的精神产品。过去一提起方术,就把它和骗术、鬼神、迷信等问题联系起来,以为方术不是学问,一无所取。因此,许多年来,方术成了学术的禁区,无人探讨研究。其实,方术中既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要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学艺术等专门学问,不研究、了解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学研究在经历了近几年来的复苏与重建之后,已转而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正逐渐把眼光转注于地域性文化现象以及分门别类的专题文化研究领域;一些分支领域例如宗教信仰习俗、服饰民俗学、节日习俗研究、仪式与庆典、巫术学、中原神话、古代仙话、神秘文化以及诸如吴越民俗、楚蜀文化、敦煌民俗学一类的研究领域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个文化热点,吸引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视线。如今在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的鬼文  相似文献   

13.
读完陈其泰先生所著《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感受颇深。这部书无论是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对具体问题的结论上,都有新意,是近几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本书的突出特色是,转换视角,从文化角度对中国史学的确立与转变作整体性研究。作者提出:史学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4.
周密 《新闻爱好者》2020,(5):101-102
<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进一步交流,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已然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为了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也为了切实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我国需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方法与策略,全面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王晖编著的《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2017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是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传播的实用性指导专著,它以创新专业  相似文献   

15.
李振纲同志的《文化忧思录——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一书,以清新的笔触,独特的视角,详细论说了中国文化从古代辉煌到近代危机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强调了近现代文化反省的必然性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揭示了在这一历史转型期中国人所面临的文化矛盾,并以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16.
17.
近若干年来,文坛间出现有关所谓“文化散文”的谈论。所谓“文化散文”,当是作家对于某些文化景象的感受和思考,情有所寄、意有所归、发而为文的一种散文文体。近日由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闽海文化小札》,收录了王凌近年来创作的文化散文。王凌的文化散文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其一是取材的开阔性。何谓文化现象,原无定论,关键在于作者的眼光,能否从中探寻出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例如,“福建文化纵横”一组文章,他将福州、泉州、莆田、漳州等沿海县市的某些文化景象(例如莆田的妈祖文化),视为一种独特的“海文化”而加以阐明和抒发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一个文明意义上的中国从未遭遇过真正的危机。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民族之间冲突不断,但从长期来看,冲突的结果是各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民族的开始恰是其接受中原文明涵化的开始。中原的礼仪制度与马背民族的阳刚风气互相涤荡,江山易主,但"体""用"未变。这种情况在19世纪晚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得益于传播技术的突破和传媒体制的逐渐松绑,言论市场的再度活跃或者说时评的井喷式繁荣是当下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南方周末》作为中国报业的带头大哥,在时评的发展创新层面更是敢为天下先。评中评栏目的创办便足以使该报在言论集散以及舆论整合方面笑傲国内群媒。  相似文献   

20.
1937年1月,美国作家兼记者史沫特莱,来到了中国西北古城延安。在此之前,她在中国已经呆了7个年头,对中国当时的局势,从报纸中也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为什么数十万甚至更多正直而勤劳的农民、工人满怀理想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乐于赶赴陕北这片黄土地,为一种信念奋斗甚至牺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