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新闻"中的"公民"一词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目前鲜见于关于老百姓的新闻报道里,倒是在很多媒体评论里经常见到,但凡跟公众切实利益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媒体评论里莫不使用"公民"、"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等术语.在新闻报道里,用于描述老百姓群体的更常见的概念则是"市民"、"群众"、"百姓"等.沿着媒体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从"市民"到"公民"的路径而行,公民新闻的图变轨迹也将跃然纸上.本文将以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条形码》栏目为样本,研究近年来业界对公民新闻的探索.这些结论不仅对公民新闻有宝贵价值,对了解中国其他的新闻形态和反思媒体立场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公民社会"的内涵,指出公民意识的普遍确立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而网络舆论的发展恰恰为中国公民意识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力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网络舆论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基于其公开性、互动性、隐蔽性等技术特征,网络舆论带来公民意识的发展、张扬是一种"技术赋予的自由";由"技术赋予的自由"转换到"自然觉醒的自由"还有赖于长期的政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做公民.  相似文献   

3.
时评是一种"个人化的公共写作",更简单地说,就是"公民写作",以公民身份写作,为公民社会写作.在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公民则有了更为顺畅的表达路径.但是,有价值的公民发言,有效率的时评写作,尤其是媒体上发表的正式言论,则有必要遵循基本原则,追求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1998年,德拉吉因在博客上披露"克林顿性丑闻"的消息,从而引起轰动,德拉吉博客网也因此一夜成名.2000年,韩国创办了世界第一个成功的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其创始人吴延浩提出"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口号.自此,公民新闻的浪潮席卷全球,专业的新闻记者不再是人们接收外界声音的唯一来源.  相似文献   

5.
随着博客、播客等"自媒体"越来越频繁地参与新闻传播,"公民报道"一词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一般认为,公民报道是指"来自普通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他们或是现场的目击证人,通过现代科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直接传送给大众媒体;或者自己创办小众媒介,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新闻生产与传播".①显然,更多的公民报道是和新的媒介技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虚拟的网络空间是其成长壮大的温床.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一场以"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为主题的舆论监督报道在深圳乃至全国产生巨大影响.深圳商报独家系列报道<神秘女子游走深圳买卖业主资料>详细披露在"信息即商机"的资讯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普通公民参与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渠道变得日渐多元、快捷.实际上,在2007年"史上最牛钉子户"、"虐猫事件"、"厦门PX"等公共事件中,大量的第一手信息,都是由"公民记者"借助于互联网发布的.  相似文献   

8.
某报近日在介绍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大联欢"晚会上,高唱一曲《中国心》而名扬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香港居民张明敏时,竞称:"一个香港公民,一个普通银行职员".这里的"香港公民"用得莫名其妙,它会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公共图书馆与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图书馆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个人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获得教育的权利"是公民合法的个人权利.公共图书馆是保障公民"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必要设施.实施民主政治需要多方面条件.向公民提供信息和教育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之一.公共图书馆是向公民提供信息和接受社会教育机会的公共设施,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图书馆界应该重视"公共网书馆与民主政治"关系问题的研究.表1.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0.
出版自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又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结社、集会和出版的自由.除了"文化大革命"的一段非常时期以外,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公民应该拥有的这些自由.  相似文献   

11.
进入web2.0时代,便利的网络操作技术让"全民写作"具备了可操作性,由此衍生了"公民新闻"这一全新的网络概念."公民新闻"的诞生首次促使部分新闻发布的权力规模化地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里."公民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给传统的新闻概念带来了冲击、对传统的主流媒体施加了微妙的影响力.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利弊,是主流新闻媒体难以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公民新闻有很多名称,如"公共新闻业""市民新闻业"、"社区新闻业","公共新闻学""公民新闻运动"等.[1]在英文中也有"civicjournali sm" "public journalism" "goodjournalism"等诸多叫法."业"、"学"、"运动",翻译的差异性体现了公民新闻定性上的分歧,有人将其归为一次打破新闻常规的试验,有人视其为一种思考记者责任的观点,还有人说这是一场波及很多机构的运动,或者仅将其视作一场关于报刊角色及美国民主的辩论.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民媒体形成 以公民新闻为内容来源的媒体,在美国通常被称作"基于公民的媒体"或"公民媒体".广义的公民媒体,既包括博客、公民新闻网站,以集纳媒体新闻为主的信息分享网站、社交网站和视频分享网站,也包括传统媒体网站中的公民参与互动模块,其中以公民新闻网站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又称为公共新闻、参与新闻、民主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公民新闻"中的"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呼吁"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得到了网友热烈回应.一些被拐卖儿童已经被顺利解救. 我们首先关注一下在这起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新媒体--微博.在去年著名的浙江"钱云会案"中出现的公民观察团,以微博小试牛刀,公民观察团赴现场考察,充分发挥了公民的监督作用,是媒体促使公民参与的一个范例.而此次的"微博打拐",也是社会力量借助微博,与传统媒体一起救助乞讨儿童的公民行动.  相似文献   

17.
公民素质的基础是公民自觉。公民自觉不只是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多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并从中培育公德心,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社会秩序前两天有位记者采访,题目是"唐宋之别"。其中问及唐宋经济发展与公民意识的关系。我回答说:所谓"公民""公民意识"对于中国来说都是近代的产物。公民是近代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一种资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公民"出现了51次,不仅仅"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更重要的是公民享有一定权利、并有相应的义务,因此宪法在"总纲"之后,第二章就标明"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我有幸成为于光远先生任总主编、胡沙同志主持编写的<现代公民知识读本>一书的责任编辑.全书共三卷,第一卷题名"品格与人生",第二卷题名"生活与法律",第三卷题名"民主与科学".三卷三个专题,连贯为一个整体系列.从书题即可看出它的意义不限于"知识读本"本身,涉及的乃是民族的"国民素质"大问题.通俗地说,是关涉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问题.我们正走在建设"公民社会"的道路上,做合格的现代公民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观念在"公共领域"思想以及"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下,由过去以信息传播与服务为主转向成为公民意识的参与者与鼓动者.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组织者.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民众关注度、参与度下降,效果不佳,前景模糊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最终目标应当将受众定位为公民而不是现在的"平民化视角下的市民",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特别表现在知情权和表达权方面.伴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和传媒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自己挖掘并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具有一定公共性和社会意义的新闻,公民新闻随之显现,发展态势却十分迅猛.如在"华南虎事件"、"邓玉娇事件"等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中,公民新闻活动所释放出的强大的民意力量设置左右了事态发展的走向.公民新闻的不断发展不仅改变了公民与媒体之间传统的那种"传受"关系,在发布和传递信息、整合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和构建网络空间、推进社会民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