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犤教学目标确定犦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分=60秒;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在“认识钟表”和“认识时间”的基础上,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认识钟表,尽管这里是第一次学习,但钟表在生活中很常见,一年级新生在幼儿园、在家里,对这个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课前,我对全班25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了调查,知道…  相似文献   

2.
龚磐安 《湖南教育》2002,(24):47-48
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出现各种式样的钟表,包括电子钟,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的长针与短针、钟面上的整时数。在此基础上,认识钟表面上接近整点的时刻,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与讨论认识整时数。大约几时,感受时针所指的表示几时,分针所指的表示又走了多少分,从而建立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认识钟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能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数学思考:能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初步总结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方法;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认识钟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能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数学思考:能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初步总结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方法;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解决问题:能应用已有的对钟表的认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或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情感与态度: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认识整时的时刻。教…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材分析《认钟表》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直观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拨一拨、画一画认识钟面的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是大约几时。最后,学生能初步了解一天中钟面上时针转两圈,有上午8时和晚上8时之分。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大  相似文献   

6.
一、缘起 低年级数学办公室,t老师在说刚上的一节课《认钟表》.(这是一年级教材,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认识时间,需要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时针指着7,分针还差一些就走到12了,我们就说现在大约7时.  相似文献   

7.
关于认识“时、分、秒”,教材是这样表述的:“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钟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如何让这段文字内化成学生的理性认识。通常的作法是教师出示数个钟面图形,显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辨认。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当分针位于钟面上“6”字前面时,时针靠近的刚走过的数字,学生大都能准确读出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当分针走过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守  相似文献   

9.
<正>【课前思考】一、纵向梳理,把握教材前后脉络1.一年级《认识钟表》与二年级《认识时间》衔接情况。钟面结构认识上存在断层:一年级只认识了12个数字和时针分针,二年级直接就出现“小格”“大格”的概念,而对于钟面上一小格、一大格的定义均未做出相应解释。认读时刻方法上存在差异:一年级对于整时认读描述的语言是静态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二年级则趋向动态描述,分针时针都动起来了,这一细微的差别蕴含着强大的思维挑战。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中,几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内容都是“认识钟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P76~P77)。有的青年教师教学观念依旧比较保守,而有的青年教师,能够将新课程的理念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现将他们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教师甲:(在已认识整时刻7时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师:这个钟面上的时针指着几?生:时针指着7。师(为学生更正):时针是大约指着7。分针呢?生:分针在11和12中间。师:那么是什么时间呢?生:7时不到差一点。师:这个钟面上的时针指着几?生:时针指着7。师(再一次为学生更正):时针也是大约指着7。分针呢?生:分针在12和1…  相似文献   

11.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程要求在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先呈现远程网上一幅学生熟悉的故事画面,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使其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体会认识时间的现实意义。教材分两个层次让学生认识时分。先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再让学生拨钟面上的针,仔细观察时针转得慢、分针转得快,从而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小时-60分钟。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 2.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大约几时。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人教版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认读整时和儿时几分,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认识秒。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看整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各以均匀的速度转动,两针在转动的同时,潜伏着一个“追及”问题。分针走60个格,时针只走5个格,其速度分针是时针的(60÷5=)12倍,时针是分针的112。因此,每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1-112=1121(格),即两针的速度差为1112。[例]从整3时到4时之间;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时候重叠?分析与解:就是求从整3时到4时之间,分针追上时针时,钟面上是几时几分。从整3时开始,分针和时针同时出发,此时两针相距的路程为5×3=15(格),当分针追上时针时,所用的时间为15÷1112=16141分。故分针追上时针时,钟面上的时间为3时16411分。筻钟面上的“追及”问…  相似文献   

16.
<正>熟悉的未必熟知,钟表是生活中常见、常用度量时间的工具,认识钟表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识。可以说,没有哪个一年级学生没有见过钟表,但学生对钟表真的"认识"吗?熟知吗?【教材分析】《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面上的时间。2.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3.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认整时。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教材的实践者和开发者,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两次执教了《认识钟面》这一内容,对关注学生、开发教材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次教学1.认识钟面(1)情境创设。出示“龟兔赛跑”情境图。问:小朋友,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谁赢了?小白兔为什么会输?(2)认识钟面。请学生看主题图上的钟面,问:你们知道乌龟和小白兔是什么时候开始比赛的吗?钟面上有些什么呢?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以及1至12的数字。在自己的小钟上找一找时针、分针。2.认识整时(1)继续看主题图。问:乌龟和小白兔是几时开始…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内容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钟面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认识分针和时针,知道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很简单、很有趣,使他们愿意学数学。三、教学重点1.认识钟面,会区分时针和分针。2.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四、教学难点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五、教学过程(一)…  相似文献   

20.
我听过一节课,教学内容是《认识钟面》。教师讲到钟面上“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时,问学生:“大家知道为什么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吗?”问题很明确,可是学生的回答却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