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图书馆藏贵阳文通书局版图书约210种,出版年代从1909年—1953年,图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图书馆对馆藏民国图书抢救保护力度的加强,其馆藏文通书局版图书亦得到系统整理,文章仅对这一部分图书的现存状况做一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2.
陈江 《出版史料》2005,(2):97-100
笔者在去年秋天编完了编辑家谢六逸的长篇年谱,采用近似“长编”的格式,突出学术资料性,尽量把在寂寞、耐心、韧性中钩沉到的史料多加摘录,便于有心人采撷。本文便是《谢六逸年谱》的选刊。  相似文献   

3.
关于顾颉刚在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任所长时的情况,我查阅能找到的几本关于介绍顾先生的图书,感到许多介绍顾先生这段经历的图书,不是忽略不计,就是十分简略。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梳理如下史料,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成了近年出版史研究领域一种可贵的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出版史研究坠入了一个相对的低落期,但以现代文学研究为主的其他学科在跨学科研究的推动下向出版史领域多有介入,众多的学院派学者开始超越传统的以文本分析为主的界阈,而对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大学、出版社等制度性空间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种从文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的做法,落脚点多在于揭示、凸显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等,由此而取得的可喜进展,使得出版史研究大大超越此前多满足于史料整理与罗列这一层面,而获致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视野与学科品格.但毋可讳言的是,因为这些以学院派为主的研究者对出版行业的相对隔膜,谈出版文化往往偏重于阐释推演,难免失于史实空疏与不确.与此相比,一些出版中人尤其是老出版家因为长年注重史料爬梳,且有亲身的出版经历,对史料运用慎审,结论精当,一旦从出版文化的角度观照史料,往往豁然开朗,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5.
山之水之文化--读《山文化》、《水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游乐山水的传统和隐居山林的理想,山山水水里,积淀和凝聚着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精神。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的山水里隐含着大仁、大智、真性情。因此,中国人对山水的热爱也就超出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进入了一个文化审美的高远境界。在山水中把握文化精神、梳理文化传统,是一件我们早就该做的事情了。郑国铨先生所著的《山文化》、《水文化》两书,终于完成了这项于古于今都意义重大的工作。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时要人们不仅看重典籍记载的文明,同时也是要在山山水水中感受一种具体的、鲜活…  相似文献   

6.
西夏文字是一千年前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创制并使用的文字,后世失传。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被重新发现,因识者寥寥,被称作"天书"。研究这种文字及其文献的"西夏学"被称为"绝学"。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外西夏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但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正式出版过一部西夏文字典。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祥地,在上一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的出版中心.新中国建立后,上海的出版业享有全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之誉.<上海出版志>以极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全面地客观地记录了上海出版业的历史发展轨迹.上溯出版事物之肇始,下限至1998年,近千年上海出版业的兴衰、起伏,都记录在案."往事越千年",读<上海出版志>,不能不对上海出版业的历史辉煌,发出由衷的感叹.  相似文献   

8.
徐雁科班出身,考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这个系科叫人想到校勘学、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都是一些令人敬而远之的学问。然而他很热心于阅读普及的工作,编著过读书词典、出版了“书话”丛书、组织阅读学会,其成绩在读书界已有口皆碑了。徐雁命名自己的书房为“雁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出版百期的20多年中,曾有一批非职业图书馆工作者的诗人、作家、教授、编辑、记者、书画家为刊物题赐、指导或惠稿,表达出他们对这份专业杂志的热情关注和支持。其中,沈阳诗人陈进化,长沙诗人江堤与刊物的友谊历久弥珍。他们两位都已离我们远去了,当《高校图书馆工作》现任主编郑章飞先生为百期出版纪念向我约稿时,我立即想到了进化与江堤。他们的名字在中国诗坛永远闪耀,也凝固在《高校图书馆工作》这份刊物的光泽之中。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之初,热心出版史研究的出版家王仿子、宋原放等经多方努力,终于由开明出版社以《出版史料》之名出版了四辑,这对于盼望已久的读者是一件喜事。《出版史料》的出版,适应了出版工作的需要。它为出版工作者挖掘、收集、整理历  相似文献   

11.
出版学者的文学梦
  人学即文学,那么人学絮语,语意能否代换为“文学絮语”呢?带着对书名朦胧的亲切感和切实的困惑,我翻开了李频教授的新作《出版:人学絮语》。
  作为一个有机会近距离“围观”作者的读者,在读罢作者正襟危坐的学术论著后,自然对轻快的“絮语”更感兴趣。当“出版”以“絮语”的方式呈现,是否意味着其中的人物也可以像文学作品一般栩栩如生?当读到书中《自省与自励》一文时,作者方才提道:“我本立志当作家。”(第388页)这句话若是出现在此书的开篇,或是现实的场景中,我恐怕是要一怔了。只因,在我的印象里,作者近年来的学术创作风格是有些“晦涩”的。而在师承于作者的出版学子眼中,作者全然是个“有趣又晦涩,纯真又较真”的学者形象。读作者近年来发表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编辑学案分析》(第78页)或是《以刘杲为例探讨出版理论中的命题关系》(第170页)之类的论文,务必要保持机警的头脑,盖因其文脉缜密,此心稍一松弛,便也如本书序言的作者陈卫星老师的风格,一样“难以理解”了。  相似文献   

12.
看看即将拿走的这20斤重的稿子,略微有些思绪. 出版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是在社会历史的地位,并不很容易看清,因而不容易被人看重.  相似文献   

13.
正愚以为,任何一本书,哪怕只有吉光片羽一句话、一个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或某些论述、史料让人有所思、有所得、有所启迪,那都值得拜读了如果一本书不时有兴奋点、可爱处,以共鸣,以启发,那更是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14.
在世纪伟人邓小平诞辰百年纪念前夕,读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编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出版源头的景观--读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古籍号称有十余万种,这知识的宝库是怎样积淀起来的?古人是怎样编撰图书的?如果拿这个问题去询问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多少可以回答一点道道出来。例如,《诗经》是搜集当时的民歌汇集而成的;《史记》是司马迁蒙羞受辱后发愤而作的;《聊斋志异》的一部分是蒲松龄在路边摆了个茶摊,向路人收集而来的。这些回答并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除了了解这些常识之外,还应该知道得更多一些。知道这些知识,对于做好今天的出版工作,是大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6.
喜读︽科技与出版︾林穗芳《科技与出版》创刊15年了。久闻其名,未谋其面,写本文几个月之前由于参加一次编辑活动才得以识荆,一下子就被刊物清新的编辑风格和浓重的信息含量吸引住了。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平时主要阅读社科期刊,很少看科技期刊,有时接触到一些,也...  相似文献   

17.
《出版广角》内容充实新颖,编排得宜,印制精良,读来赏心悦目。 2000年第12期刊载的王振铎先生《质疑“核心期刊”论》,引起我的关注。该文就时下颇为流行的“期刊等级”说、“核心期刊”论,痛下针砭,有当头棒喝之功效。王先生的文章从理论和时效两方面进行驳论,很有说服力,行文淋漓酣畅,读之一快!这种将期刊先定等级,然后以等级作评估的形式主义做法,目前在国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广为流行,而且愈演愈烈,乐此不疲。其谬种流传,败坏醇正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读了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的一本新书—《韬奋与出版》(钱小柏、雷群明编著)。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读了这本20万言的书,我倍觉亲切,深受教育。正象王子野同志在本书《序言》里向读者郑重推荐的那样:“我敢说,任何人读了这部书都会受到教育,得到启发。”韬奋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家,而且是一位十分出色的编辑和出版家。出版工作的全过程,从选题到组稿、从审稿到改稿、从编排到校对、从装帧到设计、从印刷到发行,  相似文献   

19.
蔡学俭 《出版科学》2007,15(5):91-92
读了宋木文同志新著《亲历出版三十年》(以下简称《亲历》)和几家报纸发表的讲话与文章,深感《亲历》是一部记述新时期出版改革与发展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高屋建瓴,实事求是,史料翔实,论证周密,其事可信,其文可征,其人可敬.以我的有限学识和出版实践评论这部著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从我的经历和认识出发,谈一些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列宁说过:“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用这个比喻来评估我国于80年代初兴起的出版学、编辑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是一点不为过的。 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出版学、编辑学的大量论文和若干专著,在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实践中的新问题,研究客观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方面,都是十分宝贵的成果。1991年举办首届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