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周宗丽 《成才之路》2011,(35):20-20
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一技之长,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而计算机已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学科之一,也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所以,创新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能够主动作为、乐于奉献、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自我领导力与大学劳动教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提升,是有效落实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精神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应将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育作为重要内容,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作为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着重激发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内在动机,培养真挚的劳动情感;着重训练学生建设性的思维模式、努力创新的思维习惯与创造性劳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行为聚焦力与共情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技能与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回顾中山大学2000年开展的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中大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并结合大学文化的实践,探讨大学文化建设在建设现代大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大学文化通常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学精神、管理制度、人文环境”就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学的管理要着眼文化的内涵,大学管理的创新要基于大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研究如何培养大批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时,我们不仅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创新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数学课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既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又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而且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数学基础课教学的重要基础作用.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基础,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应做好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特色和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国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大学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6.
高校需要创新型教师,传道、解惑、授业、创新是教师的职责,创新型教师应该是智慧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创造性心理品质与独立探索精神,同时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面对知识经济背景与国际竞争要求,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大学,作为创新基地,应该思索如何塑造有利于创新的大学精神;高校教师,作为创新的主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职责。  相似文献   

8.
"学生越来越不好教"和"创新人才匮乏"为大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时代的挑战。解决问题之道应首先转变教育理念。举凡著名的大家以及创新型人才,无不是通过长期"培养"及非模式化"教育"而终有所成。所以,真正好的大学教育,应该类似于一个好的家长:充分的爱与尊重,培养而非管教,注重主体精神和独立能力,甚至是一定的"放任",这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所传授的绝不应该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把"大学精神"的种子播在每个大学生心中,以期在走向社会的实践中,让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在大学生参加自然科学实验课程和创新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自然科学与生俱来的客观规律性和逻辑必然性,在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以精英教育为主,师生互动引导大学生自我学习并领会"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等"大学精神"的内涵,最终成为指引他们努力一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提高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吸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