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体发生论是文体学研究中的“基础工程”.我国报告文学研究肇始于30年代.此间,即有学者对这一新文体的发生作了初步的研究.其后60余年,数代研究者论析颇多,有关报告文学发生理论的研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我们就报告文学发生时期、发生根因等问题,择各家要说,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2.
学界有观点认为“报告文学是三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文学样式。”本文指认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期。全篇从三个方面描述与论析本题:一、取事与传播:制作的新闻性;二、觉世与新民:主旨的启蒙性;三、杂体与文学:表达的互文性。发生期的报告文学尚不完善,但它立定了报告文学新闻性、政论性与文学性“三元”组合的基本体式。其启蒙与批判的文体精神,导引着后续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中国报告文学起源的上限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古已有之"说、近代起源说、五四兴起说、20世纪30年代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四种观点。结合对四种观点的正误辨析,由此确定中国报告文学源起的历史时域无疑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梁启超等人创作上的报告文学特征确证了"近代起源说"的合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胡风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研究所具有的某种开创性,标志着中国的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主要由译介转述走向独创自著。他从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和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的实际出发,提升了报告文学的文体地位。胡风采用系统比较的方法,独辟蹊径地论析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他对报告文学的两个核心问题——真实性和文学性,也有精辟的阐释。该文从文体功能、文体特质、文体写作等三个方面系统地整理和论析了胡风的报告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当中一个最年轻的文体,20世纪20年代已产生了初具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作品。但报告文学这一名称的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还是在1930年“左联”成立以后。报告文学在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个创作高潮。  相似文献   

6.
赵瑜是活跃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两个时域的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以别具一格的“反调”冲击思维的惯性 ,并在其文本中对社会热点问题予以颇具预见性的不留情面的反思与批判 ,加上他借鉴小说叙事形式为主的报告文学文本的文学性追求 ,共同预示着报告文学文体本性和批判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在中国的出现虽然在 30年代 ,但这一文体在此之前就已产生。从文体传承的关系和历史的发展来看 ,这种文体因素最后成为一种具有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政论性特性的新的独立的文体形式 ,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国古代纪实文学可以说是今日报告文学的历史渊源。古代的许多作品虽不能冠以报告文学的名称 ,但已具备了报告文学的某种形态 ,我们称之为报告形态。从报告形态到报告文学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体属性探寻的历史流变——中国报告文学诗学回眸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数研究者对于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属于文学还是属于新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边缘性文体"等问题展开,90年代之后,则有将其视为知识分子、社会良知等主体意志的传达方式,或"独立文体"等属性认知出现。这些探讨和争论,实际上正是逐渐认识和把握报告文学文体本质的一个过程。对于报告文学的文体,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应该寻求新的理论路径和阐释,以捕捉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完整而真实的内核。  相似文献   

9.
老作家芦焚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1927—1937)的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报告文学由‘左联’的号召而兴起。”这个观点是符合文学史的事实的。三十年代之前,“历史上已经有报告文学”,但这一文体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报告文  相似文献   

10.
论沈从文的"作家论"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论”文体盛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沈从文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也写了一系列的“作家论”文章。其“作家论”在写作上的特色主要包括三方面:作家整体风格捕捉;作家问的对照;文体富于变化。沈从文这种自由的论文创作态度,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论文写作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瑜是活跃于20世纪80和90年代两个时域的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以别具一格的“反调”冲击思维的惯性,并在文本中对社会热点问题予以颇具预见性的不留情面的反思与批判,加上他借鉴小说叙事形式为主的报告文学性追求,共同预示着报告文学文体本性和批判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迅猛崛起的报告文学 ,是当代纪实文学文体的出发点和生长源。在报告文学中 ,作为文学“异己者”的 ,是新闻。 80年代中期以后 ,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淡化新闻性 ,一些新的“异己者”进入纪实文学取代了新闻的位置。它们是社会调查、政论、历史。文学与社会调查、政论的结合 ,产生了新的文体“当代纪实” ;与历史的结合 ,产生了新的文体“历史纪实” ;而纪实文学对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回归 ,产生了新的文体“纪实小说”。通过对这些文体的考察 ,可以认清当代纪实文学文体演进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看似相同的古代文体,如“论”“说”、“辞”“赋”、“记”“志”、“疏”“表”等,这些文体表面看起来相同,其实却存在一定差别。学生容易混淆,产生误解。如果对它们加以具体而完整的分析,就能使学生消除误解,进而准确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一、论与说“论”与“说”同属于古代论说文,它们的文体性质和行文特点有相近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一,“论”与“说”这两种文体的来历有不同的渊源。我国古代以“论”为篇名的文章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散文,如《荀子·天论》《庄子·齐物论》。清代学者王兆…  相似文献   

14.
对于报告文学未来生存的忧虑,源于对报告文学存在价值的质疑.目前,关于报告文学包含于文学之中、报告文学属于新闻还是报告文学是集文学与新闻于一炉等三种观点都存在问题.其实,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体与文学和新闻有显著的区别.本文就是基于对报告文学特点和性质的研究,明确定位报告文学的文体独立性,并提出了报告文学发展的若干对策,以肯定报告文学文体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被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而未像报告文学家那样把它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的大部虽也时常将“忧患意识”作为文体功能,但却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角色明确和自觉,并且能一以贯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报告文学主体思想情结的核心和本源,这应当被视为报告文学审美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以群作为报告文学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报告文学发生论、抗战报告文学论和报告文学典型论三个方面。本文分三个部分,择其大要,论析以群三十年间研究报告文学的重要成果。指认以群为报告文学重要的研究者,不仅因为他对报告文学研究历时甚久,而且更是由于他研究报告文学比较广泛且有一定的系统性,对有些命题的探讨,颇富理论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被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而未像报告文学家那样把它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的大部虽也时常将“忧患意识”作为文体功能,但却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角色明确和自觉,并且能一以贯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报告文学主体思想情结的核心和本源,这应当被视为报告文学审美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以群作为报告文学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报告文学发生论、抗战报告文学论和报告文学典型论三个方面.以群为报告文学重要的研究者,不仅因为他对报告文学研究历时甚久,而且更是由于他研究报告文学比较广泛且有一定的系统性,对有些命题的探讨,颇富理论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报告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回归文学的本位,与此同时也在逐渐衰落.报告文学衰落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报告文学的文体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化.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应由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性转化为真实性、新颖性、文学政论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新的世纪,从中国报告文学的稳中有进,到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流行,以及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的设立,都表明了这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值得学界对这一文体作深入的探讨。本期推出报告文学研究专栏,表示了我们对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和理论批评的关注。这里刊发5篇论文。作者大多为活跃于报告文学评论界的评论家,论文的选题大多关涉报告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存在。报告文学的理论批评既要守本,维护文体非虚构的写实伦理,强调去虚构是报告文学文体的底线和原则;又要吸纳提炼报告文学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