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泉山 《体育师友》2012,35(5):9-10
摘要: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在中小学实施后,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课程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文章所讲体育课创新八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参与运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 力是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学《体 育与健康课》如何为终身体育服务也是中学体育课 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田径教学中的健身跑是实现 这一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中学 《体育与健康课》应认真研究田径教学中健身跑教 学的内容与方法,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健身跑的 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把体育课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课,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之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大举措。但是课程名称改了,是否标志着将来的健康教育将纳入到体育教育的轨道中,这一方面,体育教师和健康教师都不明确,就是新课标制定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一、两门课程融合是少数国家的做法体育课程和健康课程关系密切,两者互相呼应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两门课程的性质是不同的,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技艺类课程,而健康课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启智类课程,两者在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上有一致性,但学科…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转变观念,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曼 《体育师友》2004,(4):31-32
中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体育行为和习惯对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智力开发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广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始终围绕学生成长成材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的需要,重视人的需要,研究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有的放矢,转变中学体育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体育健康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明确体育活动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增进学生的健康。学生在中学期间,应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能全面健康地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并进入实施阶段,运用更为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新颖的体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一目的,这是目前中学学校体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过程中,贯彻新的理念、实施新方式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效果由很多因素决定,本文试对新课改下提高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以便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为更好的上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法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学体育教学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体育教法课的教学中,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纯理论教学模式,采用了“保证基础理论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学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学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高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转变学校教育与体育教育观念;改革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的到来,如何才能使高校体育教育适应新的要求,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体育育人的教育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一直只注重于体育的功效,即通过体育教学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他们能以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业,忽视了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相结合。作为高教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时机,转变思想观念,明确体育育人的教育思想。例如,坚毅、勇敢、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经受磨难的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组织纪律观念等;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抵制“黄、赌、毒…  相似文献   

10.
九、1996年-2000年,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将中学的体育课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课 人教版的义教,小学体育,初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始编写学生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本时期,人教社也出版了第六套体育、体育与健康课大纲、教材。  相似文献   

11.
胡永欣 《体育师友》2011,34(3):8-10
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培训现有的师资力量是一条途径。文章就培训工作中对体育卫生如何融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方法给出了五个建议,以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人们对学校教育中的体育的态度与体育概念本身的混乱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作者尝试从“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不合理性,导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混淆体育概念、影响到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一观点入手,借助对体育“概念”的理论分析,提出改变体育课程名称,并相应的推广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尝试从这一角度来帮助解决体育在教育中的困境问题,并希望能对当前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中学体育教学方式,将新的中学体育教育观念贯穿于中学体育教学中。 一、重视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现时很多体育专家主张体育课不能只注意暂时的体育实践效果,还要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健康教育基本内涵的阐释,以及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及课程名称的思考认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夸大了体育教育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而没有给健康教育以应有的独立学科地位,另一方面在内容上缺乏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认识,并且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造成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极大困惑,不利于体育课程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观念上对学校体育改革存在的思想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克服思想障碍的对策,确立学校体育为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是学校体育的长远目标设想.学校体育首先要转变只重视竞技体育提高,忽视普及体育的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体质为主、以普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转变学校体育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转变体育课是身体练习课的认识,重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院系教学改革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接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旨在为体育院系体育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学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学体育只搞运动教育而不搞健身教育已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青少年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几项运动知识技能,对终生健身犹如杯水车薪。远远不能适应提高中国人素质的需要。在改革发展向科学化现代化大踏步前进的时代,对体育的改革,应当把原“体育课”改为“运动课”,让少数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去上这种课,给更多的学生开设“健身课”,学习健身知识技能,实行健身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学体育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完善人的素质结构,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多年来的中学体育教学,由于不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现在,注重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的机遇。如何改革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使之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高师体育专业教改和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1中学体育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简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65年这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体育教学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体育教育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直接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只有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壮的身体之中,才能称为健康者。体育教育观念已经历了从生物体育教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体育教育观的转变,随着对此观念转变的深入研究发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仅仅具有发达的体育和智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完善的个性,优良的品质,因此,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重要宗旨的体育教育也就必定兼有“健身”和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校专职体育师资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是我国未来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而现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现代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必须对其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