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教学新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像一条潺潺不息的河流,不时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我们是不是应该在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让生命的音符在孩子们的作文中跳动呢? 相似文献
2.
3.
何晓蓉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2):57-57,59
2000年版的“九年义务制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特点。笔者理解,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理”和“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所体现,在写作教学中更不可忽视。注重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潜能,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让每个学生写有所得,写有所长。同时,也可促使教师突破旧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5.
6.
初中学生每期应完成七篇大作文,另有一万多字的摘抄和练笔。传统的要求是:全收全改、精批细阅。请算一笔帐:如果改好一篇习作,并经得起检查甚至挑剔,需要十多分钟,一个班五六十篇习作就得花费五六百分钟,况且,语文老师还要备好课、上好课,还要读书看报查资料以充实知识,常人是难以完成好任务的。更消极的 相似文献
7.
8.
9.
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既要引导学生写作,又要批改、讲评,作为语文老师没有一定的写作水平是万万不行的。你看,引导学生作文需要技巧,而批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讲究,就批语而言,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 相似文献
10.
杨翠娥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3):102-102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要走出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还需要我们多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新《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记实作,一定要说真话,吐真情,不能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作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指导的根本和生命。这就告诫我们,须把“为求真”作为指导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把导写“诚实”与教做“诚实”人结为一体,从而发挥作教学的“练育人”的 相似文献
12.
克服中小学学生畏惧作文心理之要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223-223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小学学生对作文为难情绪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提高作文兴趣,克服为难、畏惧心理的新理念和具体的方法,这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及大学语文教学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可是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指导学生将作文内容写具体作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主张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我以为这种互动对于作文而言,其实是生命间感情的对话,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作文是投入生命并表现生命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中师生间的这种互动不是流于形式的玩弄技巧的行为。而应该是生命间彼此影响沟通进而激发生命意识、表现生命需求的过程。换一句话说,它不仅表现在组织、管理、指导等这些显性的层面。更应体现在情感、精神、思想的相互融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让写作成为学生自我生命的表述形式应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坚持开放原则: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之外,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心声,让“人”融入“文”,让“文”包蕴“人”。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多年来,我一直按照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顺序循序渐进,依次引导学生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18.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困扰着每一位学生。作文课几乎让所有师生都头疼过。其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一厢情愿、顾虑重重包办代替过多,反而磨平了学生的棱角,抹杀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还学生自主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习作。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棘手的一个环节,许多语文老师为此也颇伤脑筋,想过许多办法来提高作文水平,如:让学生背范文,作文课上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学生互批作文,但效果甚微,我也曾多次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20.
每个语文老师大概都有这样的苦衷 :作文题目出枯竭了。有人为了改变出题“老一套”的现象 ,别开生面 ,想出一些新颖的题目。但事与愿违 ,学生不但做得不新颖 ,反而弄得文不对题。其实 ,学生做过一篇作文 ,不等于“会做”或“做好” ,今天做《难忘的人》 ,明天做《春潮滚滚》 ,后天做《人生的价值》 ,一学期下来 ,做过的题目不少 ,但真正“会做”的却不多。这样 ,老师在出题上“花样翻新” ,甚至为此而“绞尽脑汁” ,学生却“应接不暇 ,结果是“广种薄收”。由此看来 ,作文题不全在于“新” ,也不全在于“多” ,再“新”再“多”总不能逾越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