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文讨论了“课文”的基本概念,而概念是“课文”建立“形式”的基础。“课文”不等同于“文章”,教材不等同于“选本”,而是教与学“凭借”的“例子”,那么,它的外部形式就必然体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多样性、被动性。  相似文献   

2.
3.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三篇作品,一篇是《归田园居》(其三),一篇是《桃花源记》,另一篇是《饮酒》(其五)。这三篇文章,很具有代表性,不但展现了陶诗的田园风味,而且表现了作者的隐士情怀。  相似文献   

4.
下面将要谈到的三种并列格式,各有各的表达作用。这三种格式指:A充满感激、敬意,B充满感激和敬意,C充满感激充满敬意。A式省略了相同的动词,没用“和”连接;B式省略了相同的动词,用“和”连接;C式重复动词,不用‘’和”连接。这是举动宾式来说明并列格式,其中也包含了偏正关系的相同形式。这三种格式,A式既不重复动词,也不用连词相接,所以音节急促,语义缺少连贯。B式不重复动词,用连词相接,语气显得舒缓、轻漫。有人说:“如果诗中都是双音节词,读起来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显得呆板而紧促。”并说:“郭小川曾经批评一个…  相似文献   

5.
《巴黎的桥》(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是一篇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的回忆录。全文1200字,共5个段落。可纳入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第一、二段是总起。写作者对巴黎的桥的具体印象。第一段40字,写"几次到过巴黎","良多感慨"。点明是回忆。第二段用巴黎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枫丹白露、凡尔赛宫...为衬托,引出巴黎的桥──"但我更钟情于那些飞架在塞纳河上的一座座姿态各异的桥"。"那些"、"一座座",是说数量之多;"姿态各异"是写造型不同。总起部分,写…  相似文献   

6.
批判性阅读,是一个专门术语,它有特定的含义。但现在我们在很多文章中看到大家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好像并没有在特定含义上使用它,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一般性的、通用的概念来使用它。正因为这样,所以大家主要是把它当作一种阅读态度、教学态度来看待,因此,很少有人想到,它是需要相对应的特定的技术来支撑的:只有使用特定的技术,才能实行所"谓批判性阅读"。应该说,国内关于批判性阅读的研究还很不够,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停留在号召和主张上。实际上,关于批判性阅读,当务之要是以下两个问题:一,正确理解它的具体内涵;二,开发出相应的阅读技术。本期我们发表谢建丰和王荣生两位老师的文章。谢建丰是一位中学教师,他谈的是对"批判性阅读"的理解,王荣生是一位大学教授,他通过三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具体开发了一些批判性阅读及教学的技术手段,也许更值得关注。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近期讨论的话题有:①对诵读法的新认识。②戏剧性:戏剧文学教学的新视角。③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材的建设与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材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焦点就是“课文”。不管依什么体例、按什么思想编教材,都得把“课文”的选取与排定看作是重点工作;对“课文”的不同认识和不同处理能基本反映出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此,“课文”既是教材的焦点,也往往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争论的焦点。 既然“课文”是一个“焦点”,那就很有必要认真研究,比如“课文”是什么的问题就还不甚清楚。也怪,越是普通问题,人们似乎越感到似是而非。我是普通教师,无甚高见,只从点滴教学体会和近年应人教社之约从事语文教材编写的粗浅认识出发,谈一点我个人对语文“课文”的看法。全文分三部分:(上)讲讲“课文”概念,来回答“课文是什么”的问题;(中)讲讲“课文”的地位,来回答“课文在教材中充当什么角色”的问题;(下)讲讲“课文”的处理,来回答“教师怎样正确而又充分地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不管教材用什么样的形式编定课文,也不管编定的课文是如何 的多样化;不管课文是高品位的还是低品位的,也不管课文处于哪一  相似文献   

9.
工人代表(高小语文第四册第五册)这篇革命领袖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一九二二年刘少奇同志在领导安源煤矿工人举行罢工的过程中,以工人代表的身份与资本家、军阀进行谈判,彻底粉碎敌人阴谋鬼计的情况。全文充分地反映了少奇同志为了维护工人们的利益而果敢坚决地跟反动统治者进行正义斗争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工人们团结一致的力量和无限敬爱少奇同志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到“只得答应跟工人谈判”),写工人们坚持罢工斗争,迫使资本家答应谈判。课文先简要地交代工人举行罢工的时间和原因,着重说明这一斗争的正义性。然后写工人们斗争的决心。资本家满以为工人  相似文献   

10.
入选高语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堪称论辩艺术的典范之作。烛之武、邹忌和触龙为了国家兴亡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为大义;面对强有力对手从容应对、驾驭自如,为大智;只身进谏,婉言讽谏,不卑不亢,为大勇,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正义歌,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相似文献   

11.
《会飞的图画》教学设计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是一个叫小明的小朋友写给大家的信。大家想知道内容吗?出示课件:亲爱的57班小朋友:大家好!我叫小明,是个和大家一样大的孩子。我的爱好很多,我特别喜欢积攒邮票,为什么会有这个爱好?大家学习了第15课《会飞的邮票》后就知道了。盼望和大家交上朋友的小明2004年3月15日小明的答案藏在课文中。小朋友,你们能发现吗?初读课文,随文识字1.(播放课文录音)请小朋友认真听,听完后用手势表示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3.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发音;4.分自然段朗读,…  相似文献   

12.
入选高语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堪称论辩艺术的典范之作。烛之武、邹忌和触龙为了国家兴亡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 ,为大义 ;面对强有力对手从容应对、驾驭自如 ,为大智 ;只身进谏 ,婉言讽谏 ,不卑不亢 ,为大勇 ,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正义歌 ,名垂青史、千古流芳。三人凭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 ,婉言讽谏 ,力挽狂澜 ,使国家转危为安 ,百姓免受战祸之苦 ;或国力增强 ,诸侯来朝 ,也使受谏者 (秦伯、齐王、赵太后 )博得个贤君之美誉。可以说他们比历史上同样是进谏 ,但却落得个可悲可叹的下…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分析课文当视为这种模式的核心。每篇课文无不要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伟大意义。因而,对课文挖掘的深入与否成为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志。而事实上,学生对语文课最反感的恰恰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课文分析。语文课能不能不分析课文?有的老师说,如果不分析课文那我就不知道语文课怎么上了。那么,课文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相似文献   

14.
<正>记叙文易写难工,写得不好,可能就成了流水账、温吞水,琐碎凌乱而又寡淡无味,缺少动人的力量。仔细品读《背影》《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三篇文学经典,探究其中叙述技艺——"背景""叠加""映照",可以增强我们对经典丰富内涵的理解,进而领悟感人至深的叙述力量。如此,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诸多启示,为我们解读叙述文本打开了一扇窗。一、背景——打下叙述的底色"长向文坛瞻背影",《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习作中常出现语言干瘪、空洞、缺乏个性的毛病,那么如何根治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闯"三关".  相似文献   

16.
︸lee,曰,..,l胜,J一、愈义图环境作用寒夜散布光热对夜指路夜岛导航夜海引路夜河爱生二、结构图 感受勇气、温睦光散黑暗—认识了光明、希望热促以育—使精神更加充实 灯不会灭叫感(眼前灯)—赞(回忆灯)一颂(联想灯)一信(眼前灯)光明希望又亮又亮还摇 灯 的 灭l不土王灯灯光奋进者 去古今中外人 4者一瞬行.‘一泥夜一充 ,泊月卜。闷一【霭覆〕一【瞿鬓馨」一”笑三、形象图·…阵 灯是朴实而亲切、平凡而伟大、给人温暖、给人力量,指引前进方向的艺术形象。平罕魏灯灯光— 「光色一昏黄一}形态一微微附斗 }生命力一又亮 嵘占神一默默散布…  相似文献   

17.
一、《毛遂自荐》:“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门下有毛遂者……”、“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这三句中的三个“门下”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课本无注。三个“门下”意思不同,应予注意。 1.“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句中的“门下”,即“门庭之下”,与《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的几个“门下”同义。 2.“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及同文“取于食客门下”两句中的“门下”,则指的是“弟子”。“食客门下”对举成文,说的是“食客及弟子”,并非“门下之食客”。《淮南子·道应》:“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这里“门下”与“弟子”互用,“门下”即是“弟子”之意至为明显。 3.“门下有毛遂者”句中的“门下”则指的是“食客”。这不难理解,毛遂是平原君的“食客”,而非“弟子”。“门下有毛遂者”,即“食  相似文献   

18.
小语教材中不少重点课文都配有插图,当前,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插图,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领悟中心尚未得到每个教者的应有重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看到的要比听到的印象深。单纯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如果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假使两者结合起来,又听又看,那么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左右。”因此,讲读课文时结合插图讲解分析,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读,这对学生理解课文、领悟中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植物怎样“喝水”》(四册第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这课,专门研究植物的水分代谢,它分三个过程:根系吸收水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水分的排出。本课正是按照这三个过程来研究植物和水分的关系的。教材的第一部分讲述小林发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科学方法。先是根据植物需要水却没有口的现象提出问题:植物是怎样“喝水”的?再根据水浇在土壤里的现象提出假  相似文献   

20.
1931年8月,朱自清赴英国访学,与赴法留学的李健吾同行。到巴黎后,他辞别李健吾去了伦敦。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后,李健吾以十九路军抗战为题材,写了三幕剧《火线以外》和五景剧《火线之内》。那年5月,朱自清自英国到了巴黎,为《火线之内》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