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乎意料”和“出乎意料之外”这两个词组,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并认为它们都是对的。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后一种说法实际犯了语法上的错误。我们先看正确的说法“出乎意料”,它指的是事情的结果超出人们事先判断的范围,而在其后再加“之外”两字,则不仅显得重复罗嗦,表达不规范,而且违反逻辑,令人费解。如果进一步挑剔的话,你会觉得“出乎意料之外”同“出乎意料”的意思刚好相反,解释为“意料之中”了。因为“出乎外”不  相似文献   

2.
平时我们写文章要求简洁,不要随意重复词句。但是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把同一的词语或句子有意识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修辞上就叫做“反复”,也叫“重复”,“重叠”。反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的反复,一种是间隔的反复。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学”这一术语存在着两个悖论,悖论之一:定义。在定义“图书馆学”这一概念时,人们总避免不了地犯“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如“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交流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图书馆学是研究探讨图书馆处理知识载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这些定义都重复了“图书馆”这一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在中国(?)自己的名字时,曾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剧”这个字几乎与艺术新品种电视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电影用了“影片”是指它将艺术记录在胶片上的话,那么电视艺术至少也应叫“电视胶带”、“电视带”,或借用电影的片子广意地称为电视故事片(北京已经有了一家电视制片厂)。目前,“电视剧”这个名称木巳成舟,这里暂时“入乡随俗”,但是,我们剧作者应广泛地理解这个“剧”字,把这个“剧”字赋以新的内涵。没有这个认识,往往影响作者手中素材的使用;硬要把自己手中的素材编成“剧”,十有八九糟踏了自己的素材,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电视剧按戏剧结构去搞很可能导致假。破除了电视剧是“剧”的观念后,我们的作者就会发现,手头可写成电视剧的素材一下子广阔了,写作的路子宽广了;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有可能写成电视剧。  相似文献   

5.
如今的文化名人真是左右逢源,八面来风。名人说的有点意思的话叫“名言”,说的没有意思的话叫“文献”,写的文章多叫“著作等身”,懒动笔墨则叫“述而不作”。  相似文献   

6.
讲话是一门艺术,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大有学问。写文章亦如此,平铺直叙读来亲切,引经据典眼界大开,一针见血痛哉痛哉!那叫“写”在“点”子上。“说”不到人心里,“写”不到“点”子上,会被耻笑为傻瓜式的“对牛弹琴”,或叫空脑壳的“信口开河”。2005年11月25日晚,66岁的辽宁男子篮球队主教练蒋兴权,在山东临沂率队取得一场胜利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心平气和地说了几句话突然脸色一沉,话锋急转,对着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大声斥责:“我今天在你们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说我是什么‘骨灰级’的教练,这对老人很不尊重。我年龄是大…  相似文献   

7.
说“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见关于“耻”的论述,“耻”的作用被说得很重。所以有人说,对“耻育”的重视,是传统文化思想中一项有特色的内容。 “耻”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人之所以知“耻”,从心理学上说,是因为人在“婴儿期”(1一3岁)的末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或者叫“主  相似文献   

8.
清晨五时。“哗啦、哗啦”的铁镣声,打破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看守所内的寂静。为了解云南省禁毒情况,记者获准与临刑前的死囚及服刑的毒品犯交谈。28个依法判处死刑的毒品犯,被荷枪实弹的武警分别押入四间审讯室,司法人员对他们“验明正身”。司法人员逐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籍贯?职业?”“你是因为什么事情被捕的?你是因为什么罪被判刑入狱的?”  相似文献   

9.
不知有哪个民族的语言象汉语这样对“点”有如此的偏爱——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无数次地重复它:对时间的把握叫“几点”;对空间的把握叫“地点”;官员们体察民情叫“蹲点”,发布指示前要说有“几点”。早上吃进嘴里有“面点”,白天穿衣买菜喝茶有“大点”“小点”“多点”“少点”“热点”“凉点”……总共那么一小疙瘩地方,被咱们中国人运用得如此变幻无穷,出神入化。有别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种对“点”的纯粹物理把握,中国人则似乎通过语言表述了对“点”这一概念的丰富性的领悟。从某个特殊的视角看,新闻就是一个“点阵”。4900个记者4900个点,围绕亚运这样一个大新闻点。  相似文献   

10.
公今度的《无需“多情”》(见《新闻大学》第七期)讲出了我欲说还休的心里话,于是就一吐为快了。我的话题也属“自作多情”之类,为避掠美之嫌,改称为“一厢情愿”罢。有实践就有理论,所以关于新闻无学的论断我不敢苟同。可是也不讳言,我们的“学”是不够景气的,连一个起码的新闻定义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有什么说的呢?也许是“一厢情愿”者多,以之考验于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两个秀才赴京赶考,途中遇雨,跑到一座“文庙”暂避。一个见庙门上首写着“文庙”二字,便念道:“文朝”。另一个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哪里是‘文朝’,[注]明明写的是‘丈庙’嘛!恰逢一个化斋的和尚路过,两人便请他论断是非。和尚听了一笑,随口念出四句打油诗来,对两个认错字的秀才进行了嘲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青年报·社会周刊》上以“老猫”的名字开了个专栏,叫“社会七日断想”,自此以后,有关老猫的种种传闻便撒开了。最典型的一种是“老猫是个40多岁的人,比较持重”,来信中最常见的问题则是:“你为什么叫老猫?”后来,有许多常读“断想”的人见到我,极惊诧:“你是老猫?”我说是,接着便是夸奖,弄得我极不自然,很想说,别这么夸我,我还打算进步呢。  相似文献   

13.
沛县城南煤矿图书管理员谢建,大家见他都热情地叫他“小记者”,叫他名字的人并不多。“小记者”今年二十刚出头,人虽小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投稿有功,一九八五年初,矿党委给他记了二等功。小谢原先在煤矿木工房工作。一九八三年春,在矿工会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他白天工作,晚上一头钻进书堆里,发奋  相似文献   

14.
也谈“评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评论价值”?潇雨同志提出:“‘评论价值’就是指新闻中是否蕴含了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的、重要或新鲜的思想观点。蕴含了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有‘评论价值’,没有蕴含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没有‘评论价值’。”(《“评论价值”刍议》,见《新闻战线》1984年  相似文献   

15.
政策的宣传是党报的一项重要任务。报纸宣传政策时,一定要处理好“一时精神”和“一贯政策”的关系。当我们强调“这个”的时候,不应该否定“那个”;肯定今天的时候,不要否定昨天。虽然事物在前进,理论在发展,政策需要完善,但其核心精神不能来回变。如果一个时期一个精神,叫人无所适从,那就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会给实际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不应该重复。在当前的宣传报道中,下面几个问题尤其要注意。  相似文献   

16.
记者有个传统的思维指向——趋向“热点”,漠视“冷点”。办事无恒心的人,被批评为犯“冷热病”。中国的记者,犯的不是“冷热病”,而是“常热病”。赶浪头,凑热闹之瘾不谓不大。写“气象新闻”、“意图新闻”、“证实新闻”,是拿手之戏。难怪有人说记者有“趋光性”、“向热性”,哪里有辉煌的灯火,哪里有冒气的“热点”,便蜂拥而至,异口同声地报道。去年,抢购风袭  相似文献   

17.
“小气鬼”     
报道员小张埋头写稿两年多,发表稿件一大摞,稿费也收了2000多。可是,每次领到稿费,不管多少,他都存入银行,以备零存整取。见小张经常来个稿费,不少战友都嚷着要他请客,以示庆贺。可他总是笑哈哈地说:“下次一定,下次一定…”说归说,可他就是“铁公鸡”——一毛不拔!见小张光说不办事,大家都叫他“小气鬼”。然而,在前不久部队开展的向“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小张却毫不吝惜地从银行里取回了他所有的稿费2200元钱,一并捐给了“希望工程”。面对小张这个“小气鬼”的大方事,众人哑然。“小气鬼”@王光唐  相似文献   

18.
张港 《新闻三昧》2005,(3):56-56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  相似文献   

19.
南宋有位画家叫马远,他写景状物,只画一角而不绘全景,时人因此叫他“马一角”。他创作的《寒江独钓图》,唯见一个渔翁坐于扁舟垂钓,四周几乎全是空白。然而那恰恰显示了寒江的萧瑟凄冷空阔,增添了寒江独钓的艺术氖围。这典型的一角,远胜自然主义的全景泼墨,真正做到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绘画与写作有不少相通之处,把画一角的道理用于写作,便是古代文论中推崇的“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写文章,无论是绘景、状物、述事、记人,要写的东西实在是书不胜书,如果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尽收笔端,不但冲淡中心,难以突出应该突出的一角,而且失却情韵,徒增包袱。相反,作  相似文献   

20.
记者有个传统的思维指向——趋向“热点”,漠视“冷点”。办事无恒心的人,被批评为犯“冷热病”。中国的记者,犯的不是“冷热病”,而是“常热病”。赶浪头,凑热闹之瘾不谓不大。写“气象新闻”、“意图新闻”、“证实新闻”,是拿手之戏。难怪有人说记者有“趋光性”、“向热性”,哪里有辉煌的灯火,哪里有冒气的“热点”,便蜂拥而至,异口同声地报道。去年,抢购风袭来,有人说风源是消费膨胀,批评消费膨胀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