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一,视所出使之国…  相似文献   

2.
何谓"一介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曰:“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 “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的量词,颇有些值得考究的地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句:"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有的注本说:"[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按此作翻译,也不能说不通.但"介"作量词,是否完全等同于"个",实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4.
一、“相如谓秦王曰:‘……且秦疆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其中“一介之使”,课本和《历代名篇选读》都注释为:一个使臣;介,通个。查《辞海》“介”:通个;通芥。又查“一介”:①犹—个。②介,通芥,草芥。也形容轻微。我认为,“一介之使”的“介”不是“个”而是“芥”,引申为“轻微”。因此“一介之使”应译为“一微小(指职位)的使臣”。理由是:首先,“之”在古文中可作代词、助词和动词。这里显然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一句,课文注为:[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编者把“介”释作“个”,视为量词。若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这一角度认识.似能讲得通,但在古汉语中,数词与量的结合用作名词的定语是极少见的,一般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与中心词结合。见于本文的仅举几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都不用量词。课文把“介”解作“个”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中的“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  相似文献   

7.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蔺相如既“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之后,廷见秦王时,与秦王的对话中写道:“且秦强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这里的“一介之使”,各种注本几乎都是解释作“一个使者”的,“介”就是“个”。这是个老问题。旧《辞海》就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8.
"一介之使"注释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讨论如下: 一、[一介](0021)注:“①一人”,《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伎。”按:“一介”训“一人”欠当,应训“一个”。“介”字解“个”字作“个”  相似文献   

10.
所谓“借用量词”是相对于一般量词来说的。“借用量词”本来不是量词,它是作家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而临时借用来作量词的。如“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借用名词“叶”作“舟”的量词。恰当地运用“借用量词”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首先,可以起到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的作用。如: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黄河浪《故乡的  相似文献   

11.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2.
周旋  李柏令 《现代语文》2006,(9):105-106
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指称人的量词主要有四个:个、名、口、位.上古汉语量词不发达,但也有少量类似称人量词的用例,如"介":《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也有"一介武夫"等说法.还有"人"有时也有类似量词的用法.王力(1980:236)指出:"关于人的天然单位就用'人'为单位词."他举的例子是殷墟卜辞的"羌十人"和"羌十人又五".  相似文献   

13.
(一四一)当勤苦有功,以军旅陪隶,分于英豪,故爵位不加.终于坚世,为别部司马.(《吴志·韩当传》注引《吴书》/1286页)易培基说:“分于,何本作介于.”卢弼说:“《官本考证》曰:分疑作介.”在古文献传写过程中.“介”、“分” 字形相近,难以分别,本文当以作“介”为是.“介于英豪”,指介居于英豪之间.  相似文献   

14.
《周易》“豫”卦二爻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对其中的“介于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介,纤也。”王弼注:“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陆德明《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郑‘古八反’,云‘谓磨砎也’。马作‘(扌介)’,云‘触小石声’。”《系辞下》: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王力《古代汉语》教材(1990年版,第一册187页)注曰:“希,稀。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其说欠准确,臆辨如下。 《论语》皇侃《义疏》:“希,疏也……弹瑟手迟而声稀也。”希,后来写作“稀”,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古书多作“希”宇,如《尚书·尧典》:“鸟兽希革。”孔传:“夏时鸟兽毛羽希少改易。”《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李善注:“‘希’与‘稀’,同,古字通也。”所谓“鼓瑟希”应是指瑟声缓慢悠长,而不应如教材所注接近尾声,二者想不至那样巧合。教材的说法是受了朱喜的影  相似文献   

16.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高中语文三册《训俭示康》)课本将“鄙吝”理解为两个词,分别注为:“鄙;没有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还有《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文选读》(第一册)的注释也与课本相同。这样注释并不恰当。“鄙吝”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早在司马光之前的占书中就把“鄙齐”当一个词来使用。《后汉书·黄宪传》:“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存乎心。”又见《世说新语·德行》。《晋书·周礼传》:“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司马光以后的人也是把“鄙吝”当  相似文献   

17.
检读古典文献资料可知,古人常将南斗星简称为“斗”,并与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并称,作“斗牛”。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文天祥《念奴娇·驿中别友人》:“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今人所编的古诗文选本经常收录这些作品,并对其中“斗牛”之“斗”作有注译,且一般注作(或译作)“北斗”。如,天津古籍书店出版的白话译注本《古文观止》译王勃文,王水照《宋代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注苏轼文,张璋、黄畲《历代词萃》(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注文天祥词,就是将“斗牛”之“斗”释为“北斗”。但也有学者认为将此“斗”解作“北  相似文献   

18.
“嗟”字是文言文中用得较多的一个字,正确地理解其意义和掌握读音,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史学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均有很大帮助。现就其意义和读音作如下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行。一、意义就意义而言,其用法基本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作叹词与表示声音。(一)叹词:有单用和与其他词连用之分:1、单用:(1)表示感叹:如《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2)表示忧叹:如《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3)表示赞叹:如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廿三课《货殖列传序》中“繦至而辐凑”(305面)注:“繦,同襁,如现在的包袱……繦至辐凑,指四方人带着包,赶着车,来贩运。”此注欠妥。 1.繦,不能同“襁”,更不宜解为“如现在的包袱”。 繦,即钱串。《康熙字典·系部》解:“繦,钱贯也。《前汉·食货志》:‘臧繦千万。’俗作镪。”《新华字典》解:“《古》钱贯。”《现代汉语词典》解:“古代称成串的钱。”本文“繦至”之“繦”即从此义。为名词,作状语,即“象钱串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注:“(tóu),使弯曲.”欠详.“以”无注,容易误解为连词.“(车柔)”,本是车轮的外围,亦称“辋”,《释名·释车》:“罔也,罔罗周轮之外也,关西曰(车柔).”课文中用作动词,指用火烘木,使之弯曲形而制成(车柔)的工艺,在这个意义上,与“揉、“煣”相通.《易·系辞下》:“操木为耒.”《考工记·轮人》:“轮人揉辐必齐.”又,《汉书·食货志上》:“揉木为耒.”颜师古注:“煣,屈也.”“(车柔)”、“揉”、“煣”音义无异,只是造字着眼点不同而分别采用了不同形旁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