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进跃 《今传媒》2007,(3):25-25
新闻阅评是一门艺术,其最大的艺术性就在于对度的把握.所谓"度",从哲学上分析,就是客观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界限,也就是说,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新闻阅评中的"度",就是新闻阅评的"界限",也即"分寸".阅评意见如果达不到这个"界限",就会"不到位".阅评意见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会"过了火".  相似文献   

2.
好的细节,在一篇新闻作品中可以起到“一叶知秋”的效果,这个“秋”指的就是作品的主题,是灵魂,统帅。一篇稿子所采用的所有材料,都应该为表现这个主题服务,而细节描写则是突出主题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3.
去年8月1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条"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办事,判处强奸、投机倒把犯毛晓洪七年徒刑"的新闻(附后).这篇新闻的前半部,即导语和第一、二段,不过三百来字,就把法院判处一名老刑事犯的人、地、时、事讲清楚了,干净利落,可以算是一条独立的新闻了.但是记者不惜笔墨,接下来又加上一段"记者获悉"的背景材料,补充了毛犯犯罪过程和堕落史.为什么一条完整的新闻,又来画蛇添足呢?仔细一想,很有道理.这不是"蛇足",而是"龙晴".因为这样一加,一条普通的刑事新闻就变成批评新闻了,分量重得多.从加了这段材料的整篇新闻来看,制裁一个刑事犯并不是新闻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批评那些同案件有关的人和事.作为新闻来讲,五要素不可缺一,人名必须交代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所以用了大量"有人"字眼,这是记者采用的"批评艺术"处理.它提示我们:为什么毛  相似文献   

4.
程普  田国强 《声屏世界》2001,(10):55-55
众所周知,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和“统帅”,一篇报道新闻价值的大小,就看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而突出;一篇经济新闻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它能否深刻提示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质,能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能否促进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5.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国外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记者讲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  相似文献   

6.
新闻点评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有针对性地阐明其背后的深层寓意,作为新闻发生以后的点评,它就像一枚"马后炮",但作为一种公正、客观而又不失理性的声音,它无疑为刚刚阅读了新闻的读者注入了一针思考的"强心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十分重视这样一种新闻,即让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进行"角色置换",以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个事件的参与者身份,投入到这一工作或事件中去.然后进行报道.对于这类新闻,目前尚未见到专家学者为之下一个明确的定论,笔者姑且称之为"参与新闻".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兽性     
国人潜意识里有种"公共崇拜",涉及公家的就是好的;国人潜意识里还有种"科技崇拜",越是新的越是发达的就越是好的.这很容易导致"体用不分",混淆"是"与"应该". 新闻,关乎真相,关乎民主,关乎公正,但新闻并不等于真相、民主、公正.新闻其实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新闻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  相似文献   

9.
徐占焜 《新闻界》2000,(5):16-17
二、新闻背景的作用   有的记者、编辑认为新闻背景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新闻背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衡量消息水平的主要标准是新闻价值的高低,新闻背景能提高新闻价值。主题是消息的统帅、灵魂,新闻背景能烘托和深化主题。新闻事实是消息的主要内容,背景能使新闻事实更鲜明、更充实、更有可读性。新闻背景还能帮助记者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新闻背景的后果是消息单薄,没有深度,受众搞不清来龙去脉,产生种种疑团。 具体说来,新闻背景有五个作用。   1烘托和深化主题,点明事物的实质、意义,提高新闻价值。   在背景…  相似文献   

10.
论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大致是"学"与"术"的关系.新闻业务,是"术"中有"学"的"术";而新闻理论,则是关注新闻业务这一"术"的"学".两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可考虑或是向新闻理论课程或是向新闻业务课程进行内容卜的恰当延伸.所有新闻业务课程.其涵括的"知"和"行",都建立在对新闻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倘离开正确的新闻理论的指导,新闻业务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新闻理论及其课程能为特定主体的新闻业务课程学习和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在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凸现新闻业务对新闻理论的某种支撑作用.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教学中,有着不能不讲授的共同内容,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等.这些就是两类课程之间的重要连结点.  相似文献   

11.
新闻关注当下,历史钟情过往,前者"喜新厌旧",后者"喜旧厌新",彼此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历史"好古",而新闻"维新",彼此偏好不同,各有所执.不过,二者有一点却是相似的:二者都很关注"事实",都很在乎由事实建立起来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做好时政新闻是党报编辑的必修课.在如今的媒体竞争中,时政新闻恰恰是党报的"杀手锏".从新闻来源上讲,党报具有某种性质上的"资源垄断性",这也是党报时政新闻权威性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近日,媒体出来一条"刘翔与李湘十指相扣亲密逛街"的"新闻",刘李亲密无间的情形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然而.事实上和刘翔"十指相扣"的究竟是什么人?记者却说,只是觉得那人"酷似李湘".尽管近一段时间,各新闻媒体已纷纷展开杜绝虚假新闻的查处活动,但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仍不时面临假新闻的侵扰.这样的案例虽然数量微乎其微,只是偶尔"冒头",但其杀伤力却颇强,危害极大.对虚假新闻进行简单的梳理,笔者以为目前的虚假新闻主要存在五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4.
沈勇 《当代传播》2007,(5):115-116
"新闻线人",又称"报料人",现在通常的定义是"不隶属于新闻机构却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新闻传媒获取报酬的人".实际上,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化运作的肇始和深化,零散的报料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出现,其出现地点都是媒体云集、新闻竞争激烈的大中型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一张报纸面向市场,需要能清楚回答五个问题: 一、卖什么 卖什么,就是一张报纸的主打内容是什么,规范的说法是内容定位,形象的说法是"报魂",人无魂则死,报无魂亦亡,一张报纸必须有灵魂、有统帅,比如《书刊报》的"报魂"就是旧闻.细讲就是"不做新闻做旧闻"为特色,"把旧闻做成新闻"是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16.
"满足受众需要"是市场经济状态下新闻媒体叫得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有些媒体甚至认为"受众就是上帝","受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还有的媒体人在公开会议上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们就是要适应受众,迎合受众".如此众多口号,在理论上,反映的其实是一个问题--新闻内容的选择标准(另一问题就是新闻报道方式的选择).其背后,则反映了新闻传播主体的传播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刘安西 《新闻前哨》2009,(8):103-103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和“统帅”。人无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新闻无灵魂,只能是一堆零散材料。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篇稿子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一种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而又并不属于杂文范畴的"新闻时评",在全国各地的晚报、都市报和网络上骤然兴起,风行开来.从新闻史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第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19.
彭华新 《编辑之友》2015,(12):35-40
当代新闻有个奇特的现象,即民间公关开始介入编辑流程,并与权力发生关系.公关介入之后的新闻权力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专权",90年代新闻向公关的适度"让权",2002年之后,随着民生新闻的渐趋繁荣,故事化编辑理念出现,媒介与公关的"分权"成为现实.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证明了媒介接近权逐渐"去阶层化",到第三个阶段,新闻传播效果提升了,但产生一些负面干扰,如"媒介合谋"和"权力寻租",在分享权力的同时,导致"社会公器"的"私用".  相似文献   

20.
最近媒体上又有沸沸扬扬的"郭晶晶耍大牌".新闻,是说世界杯女子单人三米板决赛获得亚军的郭晶晶,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耍大牌",忙着为一件小玉器穿绳,忽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