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及其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生命发展教育”理念,其主旨在于“尊重儿童的生命主体意识,开发儿童的生命发展的能动性,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我们的认识是。  相似文献   

2.
王承茜 《山东教育》2002,(12):31-31
清晨,佳佳悄悄地走进活动室,轻轻地说了一句:“老师早。”看着她没有笑容的小脸,想着她平时快乐地走进幼儿园、灿烂地与老师同伴打招呼的情景,老师明白:佳佳今天有心事。交谈中,在老师满含信任的目光的鼓励下,佳佳道出了沉沉的心事:“我不是好孩子。”原来,昨天班内按常规评选了学期“好孩子”,旨在以一些发展好、进步大的孩子为榜样,激励全班孩子。没想到,没被评上“好孩子”的佳佳却产生了“我不是好孩子”的想法。由此,老师进行了深深的思索:为什么“好孩子”的评选没有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笔者认为:老师的主观愿望在于…  相似文献   

3.
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以发展人为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理论是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需要重视和关注主体发展。教育内容政治化、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观念绝对化、教育方法简单化的传统道德教育忽视对主体发展的关注,需要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5.
当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正在引起普遍关注,为了探寻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进行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家庭一日小当家”活动的实验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报告于下。一、研究过程所谓“家庭一日小当家”活动就是让儿童在家长的指导下当一天家。在这一天里,从买菜、洗菜、烧饭、烧菜到洗碗刷锅、整理房间、服侍长辈等,凡是平日由家长承担的日常家务劳动全由儿童承担。  相似文献   

6.
闻露 《早期教育》2003,(11):38-38
所谓的“好孩子”是指较聪明,接受能力与自理能力较强、乖巧、听话的幼儿。他们常常成为教师的小帮手,如:做值日生,取放玩具、材料,当小班长等,受表扬成了家常事。然而,过多的表扬与奖励,也易使他们产生盲目自傲、虚荣自负、唯我独尊、敏感脆弱等情感障碍。这对他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根据“好孩子”现状,我尝试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入手,通过改善评价方式,设置挫折点等教育手段,帮助“好孩子”排除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教育心理工作的发展,“后进生”、“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一些家长、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却往往在后来的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中暴露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到了给自己、他人及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那么,为什么“好孩子”、“好学生”也会有如此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压力来自何处?如何解决?一、成因1“.好孩子”称谓本身。孩子是尚处于发展中的、身心均未定型且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人,过早地将他们分门别类地贴上“好”或“差”的标签,本身就是对孩…  相似文献   

8.
卢梭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针对当时封建教育的弊端,基于“性善论”道德哲学观、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消极”道德教育思想。卢梭虽然主张到青春期才进行道德教育,但在青春期以前仍然应当注意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作用,避免环境对儿童道德品质的消极影响,这些主张对现今的道德教育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田夏彪 《文教资料》2014,(5):178-179
当下中小学生“减负”未见成效,原因在于成人“理性逻辑”的主导,教育目标旨向的“表象化”和教育过程的“外在化”。“减负”要真正得以落实,必须从多方面子以重视,其中放弃“理性逻辑”中心思维,以“儿童逻辑”关注学生发展;学校提供满足学生兴趣和展示个性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成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主体;通过教材、教法、评价环节的系统改革,确保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教育领域,伦理和道德经常被人们视为可互换的同义词。然而,它们之间的差异或许远远超出传统的看法。作为一个古典概念,伦理指向风俗或习惯。古典伦理主要聚焦于人的品格,回答“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是对主体的评价性解释。基于古典伦理概念的伦理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好人或高贵的人。与伦理相对应,道德则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指向行动的原则或规范。现代道德主要关注人们彼此负有的道德义务,回答“一个人应该如何行动”,是对行动的规范性解释。基于现代道德概念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引导人们认识那些约束行动的道德原则,从而遵守道德原则。一个行动是否正当,取决于这一行动所依据的最终原则。区分伦理和道德概念是区分道德教育的美德进路和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进路的关键。如果说,美德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主体评价行动,那么现代道德理论则是根据行动来评价道德主体。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尤其是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分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未来一代对于“道德何为”、“什么是秩序良好的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从而助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道德教育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更显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道德教育的无力,实效性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根本在于,传统的工具性道德教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对新  相似文献   

13.
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大人们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我们孩子。这一次期中测试刚完,大人们又讨论开了,“你家的孩子成绩不错,是个好孩子!”“我这孩子不行,唉,真是……”难道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差就一定是坏孩子吗?那好,我给你们讲一个“好孩子”、“坏孩子”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4.
孙会 《文教资料》2011,(35):11-13
“文革”历史不仅给儿童带来了精神、灵魂扭曲的创伤,而且一个错误时代的污浊的社会环境也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新时期儿童小说对这类“问题儿童”的书写不仅仅是关注儿童主体的健康成长,也借助对“文革”历史的反思达到对历史偏执儿童文学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好孩子"是指那些被家长和教师认为的学习成绩优秀、乖巧懂事、表现优异的儿童。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以及期望,这些"好孩子"备受压力,也随之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过于追求完美,自我中心,争强好胜,患得患失等。针对"好孩子"的这些不良心理,教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疏导,及时进行矫正性心理教育,帮助"好孩子"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6.
“儿童成人化”是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究其缘由在于儿童社会化的需要,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媒介影响。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应对“儿童成人化”,使孩子“返真”,必须尊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树立“媒介意识”,建立“道德学习共同体”,与儿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7.
卢桂清 《广西教育》2008,(16):27-27
在我们许多家长、老师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吗?好孩子就必须是听话的孩子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家长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听话教育”,  相似文献   

18.
约翰·杜威是教育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重视德育并用以解决社会的问题,他的“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即通过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进行道德教育,使“学校社会化”、“教材社会性”、“儿童社会性”,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相联系,对当今德育途径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道德教育知性化的根源在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技术至上主义的发展和过度膨胀。知性化道德教育成了“理性化”、“科学化”的教育,其根本缺陷在于将道德教育局限于科学理性的世界,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要摆脱高校道德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必须超越这种知性化发展倾向,使“理性化”、“科学化”的道德教育重新“生活化”,真正实现高校道德教育从知性化向生活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道德教育理论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20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增多并不是道德教育本身更重要了,而是道德问题在本世纪更复杂。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更多了”。于是,发生和发展在这种“更多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时代里的道德教育,也必然更加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理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两个维度,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予以介绍和分析。并从中得出对早期儿童道德教育的启发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