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阐释了拟声构词的隐喻机制和拟声词语义转移中的转喻方式,并探讨了拟声词的隐喻和转喻的界面关系。研究发现:1.拟声构词是在依据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度的基础上通过语音隐喻进行的。2.拟声词语义转移的原因是发生了邻近性的认知转喻。3.语音的范畴化感知是拟声词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界面。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理论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英语饮食词语的语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而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本文在对隐喻和转喻的概念理解基础上,从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了“眼睛”的意象图示和其词义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义项拓展过程,最后阐述了这种义项拓展所反映出的中、西认知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实现认知省力是习语义产生的根本动因。从人类的认知模式出发,对习语义形成过程的历时研究表明,习语义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和隐喻+转喻。这三种过程都受到认知省力原则的制约: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事物,通过认知域中凸显的范畴来代替其他范畴,以此减少认知过程的时间、任务和难度,节省认知成本,达到认知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实现认知省力是习语义产生的根本动因。从人类的认知模式出发,对习语义形成过程的历时研究表明,习语义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和隐喻+转喻。这三种过程都受到认知省力原则的制约: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事物,通过认知域中凸显的范畴来代替其他范畴,以此减少认知过程的时间、任务和难度,节省认知成本,达到认知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高频动词的动宾结构再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借鉴隐喻与转喻的概念,可以对汉语高频动词的动宾结构关系进行更为经济、有效地再次分类。这样能从宏观上有效地阐述动宾结构的形成特点,进而再次证明隐喻与转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各民族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是系统性的,其反映在语言上即是结构语义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试论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的认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歇后语中隐喻现象普遍存在,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起了举足轻重的认知作用。就歇后语语义双关的演变过程而言,隐喻所起的认知作用包括:重构、联想、推理、转移。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日汉“顔/脸”的惯用语的引申义。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词义转移都是基于隐喻、转喻以及建立在转喻基础上的隐喻来实现的。认知语义在转义时的一致性表现为4个方面,非一致性表现为7个方面。任何语言的背后都隐藏着由来和历史、语言的特征。在反映文化的个性的同时,文化的原因又对语言起着制约和限定的作用。由于所居环境、生活行为方式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千差万别,直接形成了各民族惯用语的不同特色。日汉“顔/脸”惯用语的隐喻、转喻的探索研究,将有利于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和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是汉英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的基本途径;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体和互动的关系;两种认知方式在"眼"的语义延伸中共性大于个性。  相似文献   

10.
新异黏合语的生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灿龙 《中国语文》2012,(3):238-250,288
语义上没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名词黏合构成的指称形式常常给人以另类新奇的感觉,本文称之为新异黏合语。新异黏合语从本质上看是复合词语,它是基于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手段而产生的。由于隐喻赖以成立的相似性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转喻赖以成立的相关性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偶发因素的作用,因此,隐喻黏合语是绝对封闭的,而转喻黏合语则是相对开放的。从语义功能上看,隐喻黏合语是一种描写性命名形式,转喻黏合语是一种指示性命名形式。隐喻黏合语易于词汇化,语义解读不必联系特定事件,而转喻黏合语词汇化的概率较低,它的语义解读大多受制于特定事件。文章在分析中还提出了"事件转喻"这一新的认知范畴,并对"语言样板"作了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11.
量词“条”的语义认知研究会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量词“条”是什么,以及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语义、原型范畴、隐喻和转喻三个角度对量词“条”的语义认知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数词“1”作为数量系统的发端,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认知语义是对比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几部常用的英汉词典中摘取语料,梳理数词“one”和“一”认知语义发展的脉络,可以发现,“one”和“一”的数概念经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不断被扩充,语义范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认知语义。其认知语义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各自的语法特征有很强的个性,并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探讨英语介词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介词语义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使空间介词具有很大的语义生成力.本文提出在英语介词教学过程中,注意介词基本空间意义的学习;更要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本丈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体验主义是造成汉英饮食习语异同的根源。探析其语义形成过程,旨在构建其认知语义理据模式,证明首个意义理据为转喻,其它意义的语义理据应为基于转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6.
试论隐喻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思维的贫困”产生了“根隐喻”,但“根隐喻”的隐喻性只是在人们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被认识。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的认知功能直接影响着句子的组合关系,可以改变句子原有的语义规则。  相似文献   

17.
转喻和隐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有关颜色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形成更加生动鲜明的认知。目前学术界关于莫言作品颜色词的运用的研究方面还不够详细,所以本文以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为例,以文本中运用颜色词的语句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文本中颜色词隐喻和转喻语义结构并探讨其在文本中的作用,从而认识颜色在特定文化的隐喻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许迎军  周雪 《考试周刊》2012,(57):70-71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人们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和学习中隐喻和转喻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运用能力将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引导学生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理解和欣赏整个语篇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提喻是英语中的一种重要修辞表达方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出现重新诠释了隐喻和转喻概念,指出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认知方式。提喻也曾被认为是转哈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一种认知方武。提喻对英语词义的转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S比N还N”作为一个突破常规的变式,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有关“S比N还N”的论述很多,有的涉及它的句式;有的涉及它的语用;有的涉及它的功能;有的涉及它的语义;有的涉及人类语言认知.文章主要从认知隐喻、认知转喻、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等三方面来阐述它们对“S比N还N”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