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安再次荣获奥斯卡奖时,他很快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即掀起“李安热”。各种关于他成功的故事层出不穷,目不暇接。我认为李安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也成就了李安——一个与众不同的李安。李安曾说:“我的左脑是中国思想,我的右脑是美国思想。”从《饮食男女》《卧虎藏龙》《断背山》到如今的《少年派》,李安导演过很多题材及不同类型的电  相似文献   

2.
“我怎能把你戒掉?”3月5日,李安在夺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引用《断背山》中的这句台词,道尽了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是李安继《卧虎藏龙》之后,再次获得奥斯卡奖。李安以细腻、含蓄、深沉的方式讲述了两个美国西部牛仔的情感故事,叙事风格从容不迫,如散文诗般,深具中国情怀。他用中国式温文尔雅的气质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融合在一起,恰如好莱坞影评人所说:西方的断背山,东方的李安。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熏陶的李安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融入电影,打动了东西方的观众。正如李安得奖后所说:“要正视自己的文化,重视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李安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传统“儒道”的成长记忆,东西方互渗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表达上的“他者”身份,形成了李安电影独特的审美风格,论文试图以此视角展开分析李安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创作心理,解读其影片中无所不在的伦理困惑和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4.
今年 6月 15日,见义勇为,勇斗歹徒而光荣负伤的建行厦门市分行员工李安秋,曾于 1990年考入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金融专业,于 1993年毕业。他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刻苦,乐于助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问李安秋 ----  6月 21日下午,厦门旅游学校张黎宁副校长、李安秋的班主任柳劲老师,以及政教处、团委会和学生会一行 12人前往厦门第一医院看望正在治疗中的李安秋。母校向他赠送了花篮、慰问金和慰问信。李安秋半躺在病床上,眼含热泪与各位老师握手,并且连声说:“感谢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关心!”张黎宁副校长说:“你不怕牺牲…  相似文献   

5.
在赢得全球赞誉之后,导演李安成为了太平洋两岸第一位在影评界和商业上均获得成功的华人导演。李安于1954年出生在台北,并于1975年毕业于台湾艺术学院。随后他来到美国,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戏剧导演,后又在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片。现年51岁的李安在年轻时就知道他注定要从事电影业,虽然当时他的父母并不这么认为。“我父亲是我高中的校长,那可是台湾最好的中学之一。”李安自己说,“但我的心思却不在书本上。我没能通过大学入学(付虹选译)考试,但被戏剧学院录取了。我一直喜欢看电影……显然,那是我惟一擅长的事了。”1985年,李安完成的学生作…  相似文献   

6.
周国平 《留学生》2013,(4):27-27
李安再次获得小金人后,关于他太太林惠嘉的报道多起来。其实多年前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就已经清晰地描述了这位非常“酷”的李太太。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相似文献   

7.
乔·阿尔文——一位从名不见经传到人人钦羡的“新星”,还没从戏剧学校毕业,他就得以出演李安导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的第一男主角.他更被李安导演盛赞为顶级的天才演员,拥有顶级的表演天分.  相似文献   

8.
李安导演以"他者"视角探寻人性的电影主题,聚焦于隐秘与禁忌、压抑与释放。由此突破政治、文化传统的束缚,在人类的精神空间进行多层次地发掘。并以厚实而内敛的镜像语言表达,建构了艺术价值与商业智慧并具的艺术话语。  相似文献   

9.
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李安电影最具研究价值。向宇副教授的《跨界的艺术:论李安电影》一书,对李安电影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为当下李安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0.
留守与弃置--论李安电影影像构成的二律背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电影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性、平等对话性以及自身文化体验的复杂性 ,决定了其电影影像构成表意深层的“狂欢”属性 ,然而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体察和熟稔 ,又使李安能够自觉放弃狂欢表达的形式 ,使其电影文本的影像构成呈现留守与弃置的二律背反特质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李安带来了他的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影片呈现出了上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他们要寻求冲破上一代立下的种种限制,他们冲出家门,寻找与释放自我,这就是上世纪的西方世界。然而家庭这一观念对于东西方来说.差别则相当之大。早在上世纪末令李安名声大噪的“家庭三部曲”相对《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来说,则呈现出了东方人对于家庭观念的看法。本文将从家庭这一角度,重温李安早期的家庭三部曲。  相似文献   

12.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3.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李安电影的理性内核,也是他把家庭伦理置换为更为普遍意义的文化命题的关键。论文以李安的具体作品解读为依据,分析其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化表达,以期对李安电影的研究做一次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电影《色戒》在世界各地的上演,李安导演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纷纷关注的热点。李安是名受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李安的电影创作深有影响。他生于传统中国,后义留学黎民到美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巾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的冲突与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中最大的赢家非华裔导演李安莫属,他凭借自己的新作《断臂山》获得了本次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狮奖”。这是李安继《卧虎藏龙》、《绿巨人》之后的又一次全新尝试,并再次向世界电影人证明了这位杰出的华人导演对不同类型电影的出色的驾御能力,又向中国电影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16.
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管在商业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成功,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难得的是观众并不把他归为一部普通意义上的商业片,因为他深深的震撼了心灵。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李安讲了个好故事,以其独特的叙述模式,迎合并拓展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本文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空白出发,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相似文献   

17.
李安电影本的“跨化”传播性、平等对话性以及自身化体验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电影影像构成表意深层的“狂欢”属性,然而,对传统化精神的深层体察和熟稔,又使李安能够自觉放弃狂欢表达的形式,使其电影本的影像构成呈现留守与弃置的二律背反特质。  相似文献   

18.
李安在2007年底上映的《色戒》一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而持久的回响,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根本的怕是要归结为身体与历史因素,而在这两者之中,身体则是折射历史的代言人,如李安所言:“我们从来没有对爱国主义的这种群体意识,尤其是用女人的这种性心理学来反映它”。其编剧王惠玲也说:“李安试图从人体美学让人们看见这些关系(男性情绪扭曲与女性身心变化)”。围绕身体的论述,并不是为了求证身体背后到底藏匿了什么样的历史真相,而是透过此冰山一角,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等层面,试图总结李安身体美学观念及考察促其形成的时代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9.
《招生考试通讯》2014,(9):43-43
2013年2月,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随后,更多的片约开始源源不断飞向李安。其中,美国福克斯有线电视网的新剧《暴君》,更是坚决要请李安当导演。最初,李安在看了这部连续剧的剧本之后,也曾为之心动。可是,就在大家无比期待之际,李安忽然发布了一则“辞职说明”:“《暴君》的剧集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构想,它的创意是我见过的电视剧中最棒的一部,对此我非常感兴趣。  相似文献   

20.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