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文重 《留学生》2010,(11):40-40
美国公共外交是美总体外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美国政府针对世界其他国家民众采取的对外宣传和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也包括那些受美国政府部门指导或资助的美国非政府组织针对外国民众进行的相关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对外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价值观,增进外国民众对美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对外政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公共外交概念的起源和发展,选择四大职能,即大学作为外交思想提供者、外交政策批判者、外交和平使者和外交人才培养者,论述了美国大学公共外交职能及其案例,展现了我国大学公共外交所蕴藏着的巨大资源,提出了发展我国大学公共外交职能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倪玮 《大学生》2013,(9):26-27
正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说,公共外交就是表达自己身边的真实的中国故事,不必特地去"整容",只要洗干净脸就可以了。这几年,"公共外交"逐渐变成一个热词,相关课程也悄然走进了高校课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钟新教授专门研究公共外交,从2009年开始,她给研究生开设《公共外交》课,介绍该领域前沿话题,很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4.
洪成文 《教育》2013,(14):43
公共外交是指在为增加国际理解、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公共外交从来不只是外交官单方面的事儿,它与其他事业紧密相关。自从美国学者埃德蒙德1965年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半个世纪以来,公共外交范围逐渐拓展,在国家外交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外交事业已经不再是官方单方面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是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的思潮,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两条主线之一,在美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原因在史学界众说纷纭,不少学者已经从宗教、军事、文化、经济等角度加以研究.本文将以报纸为切入点,研究美国殖民地时期及建国初期的报纸是如何塑造殖民地人民的对英国及法国的不信任和厌恶的感情的,进而这种普遍的"不信任感"又是怎样成为美国对欧洲孤立主义政策的基石的.本文将对报纸与美国早期孤立外交的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6.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经历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阶段,这些理论工具更加便于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公共外交而言,强调文化认同和结构互动的建构主义与公共外交理论有着较多的理论切合点;以此视角研究公共外交必将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我国公共外交的建设应充分发挥社会中各个行为主体的作用,不断探索公共外交的新领域,新方式;重视网络公共外交的开展,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不断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曲星 《留学生》2010,(11):36-37
公共外交由来已久,如今更是成为世界潮流。各国政府重视通过公共外交提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公共外交给人的印象不像传统外交那样“就事论事”,它寻求的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讲究心灵互动,水到渠成。但无论如何解读.公共外交没有离开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即公共外交的主体是本国政府,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外交的行为体系中,行为主体主要包括政治国家和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随着公民社会和全球化的发展,又不断衍生出新的行为体形式。公共外交经历了国家主导型、公众参与型、非政府组织参与型和多主体互动型,通过剖析公共外交的不同理论模型,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武器和手段,是美国实现全球利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外交自卡特政府提出以来一直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人权外交出台的原因、实施手段、取得的成效、实质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与国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相比,我国学术界对人权外交的研究存在选题重复、观点陈旧、关于美国对中国人权外交的研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合作主义作为分析美国外交的一种模式,与霸权稳定、世界体系理论相比,很少受到学者的重视和总结。本文从美国合作主义外交的起源、历史演变、原因、限度等方面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该外交的利弊得失,指出美国的合作主义模式不仅为我们研究美国外交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提供了较大的借鉴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美国这种政府与民间合作互动的外交模式,无论是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给别国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扎实推进公共外交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之路。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其他公众群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与责任,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的培育直接影响着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力量的传承与发展。针对目前大学生公共外交理性认知模糊、理解程度浅显、行为自觉缺乏等诸多问题,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应强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心理认同,深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理论共识,内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研究从二战期间就开始兴起,自从"9.11"事件以来,公共外交越来越受学者和各国政府重视。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与外国民众的沟通,作为一种外交形态,随着公众参与的增多,它在外交行为中日趋重要。公共外交可以被分为独白模式,对话模式和合作模式。对话,作为实现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可行性和意义一直在研究领域存在争议。一方面,对话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义的国际对话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相互理解并避免和纠正文化误解。另一方面,以对话为基础的公共外交存在局限性。对话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能取得最大效果。总的来说,对话是公共外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公共外交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改进对话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理论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一种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现代化理论是美国冷战期间外交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之一.自由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规划美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本质差别,而现代化理论正是传承了美国外交中自威尔逊主义以降的自由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现代化理论成为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有其必然性与可行性,其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充分说明美国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看似正义的理论表达,完全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用本质.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外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其外交政策具有自身的政治文化背景,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这是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天赋使命感、种族优越感、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美国的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指导着美国的外交,贯穿于美国外交的始终.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国家利益界定的不确定性、外交政策制定的灵活性、价值观上的双重标准、外交作风上的言行不一、不守信用.  相似文献   

16.
人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作为这一政策的积极制订者和实行者 ,在人权外交的理论和行动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政治波谲云诡 ,错综复杂 ,“人权高于主权” ,“人道主义干预”的论调甚嚣尘上的形势下 ,这就需要我们对人权外交的本质和现实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 ,而美国的政策恰好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因此本文从回顾人权观念及其在外交政策中运用的历程入手 ,剖析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社会性和制度性基础 ,揭示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演变动态 ,从而勾画出美国人权外交的概貌  相似文献   

17.
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关系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它一方面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另一方面树立了国家形象,增强了国际吸引力,而这些都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与民问外交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公共外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信任、友谊与合作,进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与国家利益是公共外交的终极目的。公共外交的基础是文化,庐山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样式,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以白鹿洞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宗教交流、以庐山别墅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与交流、以庐山景观为中心,展开个体为主的公民旅游交流构成了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9.
越南历来重视公共外交,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名称不同,但为越南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越南公共外交主体发展迅速,分别从事外交活动,中越之间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为两国关系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共外交政策作为增强国际互信、提升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是韩国参与全球治理、拓宽外交渠道的重要手段.韩国高等教育发展与韩国公共外交政策维系着依存共生、互为载体的关系.韩国公共外交政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主要包括以高等教育为载体,向外国适龄青年介绍和推广本国教育情况;以国外大学生、留学生为对象,组织相关体验活动,推广本国文化;采用语言培训、教育援助、增派专家教授等方式,助推国外高校建设韩国语言、文化等相关专业.韩国公共外交政策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一条维系国家之间相互认同、互利互惠、和平友好的纽带,推进了外交事业和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