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巴赫金狂欢节理论看城市休闲广场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节"虽本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但一直到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那里才获得前所未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赋予民间文化、狂欢节广场、狂欢节式的笑以深刻的意指,进而在人们的现实世界之外建立起了"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如今的狂欢节虽已失去了巴赫金所理解的宗教神圣意味和意识形态颠覆功能,现代城市休闲广场的自觉有序也与当年民间广场的自发随意迥然有异,但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无疑为揭橥现代城市休闲广场的文化意蕴提供了独特的视阈.紧张之余的心灵游憩、禁忌之外的主体自由、参与之中的自我确认,使城市休闲广场成为城市居民诗意栖居的一片审美天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民间话语和主流话语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城市休闲广场成为现代人交往对话的互动型空间;城市休闲广场所包蕴着的独特休闲价值、审美精神、传统底蕴和个性风格,又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彰显载体.一方面我们深刻领悟到城市休闲广场对于城市居民和城市形象的巨大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也深深感慨着城市休闲广场建设中潜在的文化缺失与精神危机.凸显文化底蕴、强化文化功能、提升文化品位,当是现代城市休闲广场步入未来之境的客观趋势,也是"城市文化"走向"文化城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跳出西方历史上对人存在问题的认识桎梏,雅斯贝尔斯试图用“交往”来解析人存在问题的本质,并对教育交往活动进行论析: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本真的教育即通过主体共在的精神交往促进主体灵魂转向的实践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未来教育交往史应加强对教育交往中共同体的关注与体认,加深对教育交往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还原和解读,加大对教育交往中主体共在精神交往活动的挖掘和探究,进而牵引着教育交往史研究者不断深度剖析交往主体中的个体及共同体,解读历史中“精神交往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解析现实中“变革的教育”和“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是指在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即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的有意义交往,即文化生成的交往。有效交往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4.
“交往”应成为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小学“童化作文”教学以儿童的精神成长和儿童文化的建构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力图在“儿童精神”和“儿童文化”的引领下,实现儿童言语生命的“诗意的栖居”。实施“童化作文”教学,需要树立师生的交往意识,营造交往的情境,搭建交往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21世纪理论研究和现实生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从文化哲学的立场看,人的产生的根本途径就是超越本能或生物学的自然,建立自己特有的一种生存体系,建立自己的“第二自然”即文化。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交往这一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和论述。首先从交往是人的文化存在的构成和交往与人的发展两方面阐述了人的文化存在与交往之间的关系,其次论述了文化的生成与文化交往,最后论述了跨文化交往在现代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卢苇  张帆 《文教资料》2014,(5):58-59
聋人文化是聋人群体凝聚力与集体归属精神的重要基石.聋人的自尊得到尊重和维护是推动聋人文化健康发展、缔结聋人群体凝聚力的动力,有利于聋人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本文对聋人和听人交往时在文化与自尊上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雅斯贝尔斯是人本论哲学主张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大学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之所和精神交往之地,其基本使命在于通过文化熏陶启迪人的自由天性。大学教育应坚持研究与教学并重的原则,把培养“全人”作为目标。他的许多观点对反思当今大学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做人”观念——涵义、性质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做人”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日常伦理观念 ,是中国人关于日常交往实践事务 ,关于一个人在私人交往生活的范围内处理日常交往实践事务的方式与行为倾向的观念 ,是中国人的日常的实践观念 ,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既古老又保持着生命力的人文观念。“做人”的观念同一种“内部”观念密切联系 ,关注人的名誉的清白 ,并具有平凡的特性。“做人”的观念关注的主要不是高尚与超卓 ,而是某些基础性的德性。“做人难”所涵指的感情交往上的矛盾也构成“做人”观念上的重要特点。“做人难”与“做人”是中国文化中一根而发、如影随形的日常生活观念。“做人”的观念带给国人的丰富感觉能否同每日每时在把国人卷入其中的公共交往生活的实践事务相互协调 ,并普遍产生健全的人格意识 ,是中国新世纪中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政府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口号。随之上海的众多广场掀起了“广场文化热”。“广场文化热”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同时也丰富了市民的双休日生活。其中影响最广的要数徐家汇广场和外滩广场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上个星期天,我亲身体验了这两处热闹非凡的广场文化,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振奋。一大早,我和父母从浦东出发,过隧道,穿中山东路来到外滩广场。喷水池旁一群身穿红色衣服,手拿大蒲扇的老奶奶正跳着整齐的舞蹈,那柔美的舞姿,使我精神陡增,来时的旅途劳累顿时抛到九霄云外。沿着外滩宽广的  相似文献   

10.
论交往的创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作为教育哲学具有转型意义的范畴和教育行动理念,其价值不仅表现为“生活与生存的基本方式”的自然生命价值、“展现自我、感悟人生”的深层意义的精神生命价值,还表现为渗透于教育实践中兼具自然生命价值和精神生命价值的创新功能,这是交往对于教育的特殊而又重要的效应。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球一体化和多极化并存的国际大趋势的背景下,交往的创新价值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突出、更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汉英语言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主要探讨了"黄色"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的问题,力图实现汉英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应采取确立语用学观点、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背景输入、利用词汇和语法教学、组织课外活动、丰富文化背景知识等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西征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笔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对这一曾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一些探讨,以达到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英语教育的环境和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国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就不能只着眼于英语文化,母语文化也应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学习和吸收外国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为了传播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次,母语文化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女书文化,千百年来,只在当地妇女中流传,而未与外界的文化系统进行融合和交流,这种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缺乏跨文化传播的条件。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女书文化现象中跨文化传播条件的缺失来分析跨文化有效传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兴起于战国"百家争鸣"的纵横家和纵横术,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纵横的过程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纵横术"是传播技巧运用的一个光辉典范,而纵横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的人际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7.
母语文化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民族精神的传承,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因此,外语教育应凸显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运用中国英语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从而在与多元文化的互动中知彼知己、融合互补、共同发展。中国英语是英语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属于国际使用型英语变体,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皓璇  王之光 《培训与研究》2007,24(5):133-134,F0003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重要内容,许多传统节庆都与之相关。在权威词典的基础上,探讨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节气”和“清明(节)”的翻译策略和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而没有注意它的"正迁移"作用.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构成包括语法、社会语言学、语篇和策略四个方面,其中社会语言学、语篇和策略三个方面统称为"文化语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重视外语"文化语法"教学。而"文化语法"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教授语用合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