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熹之学与戴震之学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理”的哲学阐释上。朱熹将“理”绝对化从而产生“理”的本体哲学,戴震将“理”纳入生活则形成了“理”的伦理哲学。戴震在对善、义、理、道等作阐释时态度谨慎,并无意指责程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建筑电气照明及其控制的节能、供配电系统及电器产品的节能、建筑智能控制的节能等建筑电气设计的几个方面,结合民用建筑设计的特点,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阐释了"电气照明节能措施"的应用和选择。  相似文献   

3.
意象的根本功能来自于其蕴含的文化能量。本文以"紫玉钗"为中心意象,分析钗意象转换的形成、发展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意象叙事的角度,通过意象的再生、融合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来阐释《紫钗记》中的"紫钗"意象的叙事功能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阐释学的建构,可从传统中寻到滋养。训诂与义理,是中国儒家阐释传统中两条清晰的路径,千百年来此消彼长,亦有辩证统一。到了集大成之清朝,戴震与章学诚看似针锋相对,其实两人都致力于超越训诂与义理二元对立的阐释模式。章学诚以校雠为方法,建构以史学为中心的阐释思想;戴震以考证为手段,致力于明晰义理。二人在考证之风盛行的乾嘉时期,一隐一显,一者不掩锋芒,直书己意;一者以考证为掩饰,有志闻道,可谓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5.
对戴震思想的“分期”研究由来已久,这一研究模式致力于戴震的早期与晚期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限,但其结果却形成了“考据学家戴震”与“义理学者戴震”两个难以兼容的形象,为我们理解其学问主旨造成了困难。“分期说”的主要缺陷是立论前提与论据使用的不当。唯有摆脱“分期说”,依照“通经以明道”这一贯穿戴震一生的学问路径,我们才能对戴震形成前后一贯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对汉代《诗经》阐释中所形成的诗学理论,学术界长期以来习惯从经学与文学、政治与审美相对立的立场出发,对其做出否定性的评价。针对这一倾向,笔者认为,在汉代《诗经》阐释的诗学研究中,必须坚持这样的理路与方法,即突破经学与文学、政治与教化对立的思维模式,回到先秦两汉的历史语境中,以"知识与意义的双重关注"的立场,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充分肯定汉代《诗经》阐释诗学理论作为一种《诗经》解释系统和诗学系统的存在价值和合理性,并在中西诗学的大背景下予以审视,以充分发掘其理论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于阐释角度不一,所作的评析 差异较大。章太炎从政治视角理解戴震理欲观,认为戴震与程、朱并无根本冲突,双方是在政治 和伦理的不同层面上阐发各自观念。刘师培则分别用中、西学两种标准衡量戴震理欲观,既赞赏 其义理基于训诂,从而能超越宋儒的长处,又点明其不及西学严密的瑕疵所在。梁启超以哲学概 念评判戴震义理学,认为戴氏之理欲观是用“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本 质上“绝相类”。这些评析,皆对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规范戴震研究 的某种“范式”。  相似文献   

8.
杨载的《诗法家数》继承"六义"的诗学传统,从"体"、"法"及其关系对中国古代诗法做了系统的总结与阐释。本课题则拟从《诗法家数》着眼,重点对其"体法论"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追溯从"博洛尼亚"到"威斯康星"时段大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反思"需要"作为阐释大学产生、发展、壮大的依据与原因,认真参考国内外相关人士的观点,并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需要"不仅是高等教育产生的原动力,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研究的焦点。同时指出"需要"并非抽象虚幻的,而是具体的、连续的,并有其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术史对戴震义理接受图景的描述,向前聚焦于乾嘉时期,向后聚焦于光宣时期,往往忽略咸同学界对戴震义理的接受。戴望作为咸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学家,是表彰戴震义理的重要学人。1863年,戴望系统阅读了戴震的考证与义理著述;1862—1864年,戴望与谭献曾围绕戴震义理展开激烈论争,推举戴震为清代学术史上一流的学者。而后,戴望撰述《戴氏注论语》,继承了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天道、人道、王道秩序进行了论述,诸如气化的天道观、一元的性善论、以己之欲通天下之欲的修行工夫、体情遂欲的王道理想等等。勾稽咸同年间戴望对戴震义理的承续,可以推进学界对戴望其人其学、咸同戴震学术接受实况、清代学术思想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硬笔线描课程"是在"硬笔画"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探索,在本质上有别于"硬笔画课程"。它并非在工具上为了方便而把"中国传统线描"的绘画工具——"毛笔"替换成"硬笔"那么机械,也并非在方法上要求学生使用"硬笔"来对经典的"中国传统线描"进行阐释那么肤浅。课程所牵涉到的是中西方在文化和美学层面上对单线、线的组合方式、以及通过用线反映出来的对物象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的差异,其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绘画语言的丰富,更是借此透过中西美术比较而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再教育。  相似文献   

12.
戴震是我国18世纪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擘,被后世诸多学者奉为中国启蒙先驱。戴震出生地徽州,18世纪以商贾兴盛、儒风帜盛、宗法礼制完备著称于世,有东南邹鲁之称的美誉。戴震思想重知的特色,与徽州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在学术观念史和徽州区域文化的双向中来展开对戴震重知思想形成的深层区域社会背景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文史通义·答客问上》首段中"其"和"訾謷"所指的对象颇有歧义,其中"其"既可指郑樵,也可指戴震、吴颖芳二人。而"訾謷"则可指郑樵,也可指章学诚自己。考证这两处歧义,可以有助于读者对文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人事决策的形成过程并非如教科书所指出的那样,是遵循着既定的民主程序,顺利地完成的;而是各决策主体之间运用一定的微观政治策略相互斗争取得的"成果"。对此,可通过高校微观政治个案的事件过程分析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戴震清醒意识到经书传达道这一逻辑预设,将五经四书作为平息争论的权威依据,故而采取了专力于客观性解经的策略。因此方东树提醒经书与"里巷话言、官牍文书"不同时,并未把握到戴学自身的脉络。但戴震并非没有体认求道的进路,因为前理解包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两大部分,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归宿。这是戴震有时将典章制度列为解经的前提条件,而在《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和《古经解钩沉序》二文中却作为经书唯一所指的根本原因。当典章制度作为经书唯一所指时,戴震可谓比宋明理学家更为激进的体认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戴震是我国思想史上著名的学术宗师和思想巨擎.戴震在对经典考据和诠释的基础上建构了其义理之学思想体系.本文对戴震义理之学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论述,使读者对戴震义理之学产生后近二百年的走向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阐述了戴震义理之学所具有的近代启蒙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开《戴震评传》的写作,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它的写作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历史人物的文化导源或思想阐释,具有富于哲学内涵的科技史、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右文说作为联系声音研究意义的理论到了清代被戴震发扬光大,他的转语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论成为打开"右文说"局限的钥匙,使语源学从零散的原子式研究中走出来,并带动清代训诂学进入一个崭新的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20.
"导动式"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并非一种"框框",它可根据学生中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导动"要求,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导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怎样运用呢?本文就"导动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