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春秋末期起,称"君"现象开始出现,至战国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本文旨在对战国时期封君封号形式、封君获得封号的原因以及各国封君数量进行探讨,希冀对战国时期的封君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魏国封君考     
战国时期,魏国封君对于魏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均有重大的影响;安陵君所封之邑俨然一个小国,独立性非常强;信安君与长阴侯为世系相承的两代封君,其先后关系待考。魏国封君普遍设有食官之职,为封君提供服务,并且为后世食官所本。  相似文献   

3.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战国封君问题的专文,解放以来仅有两三篇,新近再版的杨宽同志的《战国史》辟专目作了概述。我们这篇文章就同志们未曾论及或论而不详以及有分歧的问题,再作一些探讨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间,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崛起。战国时期,为了配合兼并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适应深刻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变法改革,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了新的官僚制度。为了适应新形势,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奖励军功和皇亲国戚的方式——封君制。封君制与分封制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自己独自的特点。封君制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以适应奖励军功和皇亲国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从君字的内涵和外延的演变及封建社会封君制度的变迁,从上层社会和民间社会的文化互动中,可以窥见古代文化变迁之一斑.其中乡君、县君之封始于三国曹魏,可纠<辞源>之误.  相似文献   

6.
本以战国时期燕国的政治制度为考察重点,恪守王国维首倡的“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献和出土材料,重点梳理了该时期燕国的官僚机构(官职、爵秩、俸禄)和封君制度。  相似文献   

7.
从君字的内涵和外延的演变及封建社会封君制度的变迁,从上层社会和民间社会的化互动中,可以窥见古代化变迁之一斑,其中乡君,县君之封始于三国曹魏,可纠《辞源》之误。  相似文献   

8.
《生活教育》2008,(7):69-69
百侯中学是大铺县重点中学,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廓岭山麓、梅水之滨。百侯,乃崇尚"文武合一,术德兼修"、人文蔚起、钟灵毓秀之地,其崇文之风闻名粤东。百侯中学,素以"真人教育"为宗旨,致力培育英才而载誉一方,她以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和被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赞誉"文化为公"的"百侯精  相似文献   

9.
东陵侯①既废,过司马季主②而卜焉。季主曰:"君侯③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  相似文献   

10.
虚左以待     
秦克波 《作文》2022,(Z1):108-109
<正>战国时期,有四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战国四公子”。他们手下养了很多士,每个士都有自己的绝活儿。四个公子中,信陵君魏无忌手下的士最多。就这样,他还不满足,只要听说哪儿有人才,就要千方百计地挖到自己身边来。魏国侯嬴是个看城门的小官,家境贫寒,但此人见多识广,气节高尚。信陵君听说后,就派人带了厚礼拜会他。侯嬴死活不肯接受礼物,生怕失了操守。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并威胁安陵小国,安陵君派唐且出使秦国。秦王向安陵君提出无理要求,要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国土,遭到拒绝,秦王勃然大怒,对唐且说:"你  相似文献   

12.
安大简《诗经》的篇次排序问题主要集中在“侯”风之上,研究者或以为“侯”风为《王风》;或以为《魏》与《唐》产生置误;或以为《侯》为晋诗;或以为《侯》与魏文侯有关等。文本性质方面,既有将其看作战国时期乐歌的歌辞选本的,也有将其视为书写本的。梳理以上各种观点,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具体辨析,认为无论是“侯”风问题,还是文本性质问题,每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难以形成定论,有待于学界进一步开展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窃符救赵"事件,青史之中留有侯嬴之名。侯嬴,仅为大梁夷门监,七十岁始为人所知,但紧接着名动天下,甚至部分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却又在一片叹息之中悄然逝去,至今仍谜一样地存活于《史记》之中。《魏公子列传》中记载"魏有隐士曰侯嬴",将侯生置于隐士之列,那么在战国的诸多隐士之中,侯嬴这一隐士又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在这动乱的年代,一部分士人逃避现实,遁匿于山林,不求闻达,只求安家保命;一部分士人关注时局,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流动主要体现为楚王族集团的变动和士阶层的流动,其中既有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也有楚人才的外流和异族人的流入。相对而言,战国时期楚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春秋时期要强,但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封君制成为社会流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5.
代地原本是代戎活动的区域,战国时期一直处于赵国的治下.赵国对代地先后采用了设立封君、设置郡县、归边将统领以及流亡后成立代王国等统治方式,各种统治方式下赵国都给予代地相当大的自主权.这种策略总体上是成功的,使得代地为赵国成为军事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会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①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18.
节选文段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盲臣"。  相似文献   

19.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短语形式,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宣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裹公二十四年) 这种短语的结构格式是 动词+A+介词“於”+B 我们把它叫做“动A于B”短语。这种短语里介词“於”的位置,有时还写成“于”。《左传》里“於”、“于”并用,如: ①齐太子光为质於晋。(襄公元年) ②宋公子围龟为质于楚而归。(成公五年) ③晋侯求医於秦。(昭公元年)  相似文献   

20.
节选文段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①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②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③,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