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杂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史学题材,在《隋书.经籍志》所列史部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我们研究魏晋时期文学、史学的重要资料。而杂传中以人物的别传这类题材数量最多、内容最具代表性。文章从别传的内容题材出发,探讨别传这一题材能在魏晋时期兴盛的原因,并提出别传对于研究魏晋文学历史的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2.
杂传产生于魏晋时期,在体裁上近于纪传体,内容上重在传叙人物,形式上以单篇为主。杂传在体例编排上对两汉史学有所继承,但同时在人物刻画、叙事手法、叙事品格上又有一些新变,出现了小说化趋势。魏晋时期的社会制度、时代风尚、思想潮流以及史官选任制度等都对杂传的小说化趋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向作《列女》诸传,其实是对司马迁所创立的纪传体作了创造性的运用。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做法,不仅使杂传体得以形成,也使刘向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杂传的作家。刘向所作《列士传》、《列女传》、《孝子传》三传,不仅是杂传之“始作”,而且其中鲜明的小说品格,又开启了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之路,汉魏六朝杂传由此成为唐人传奇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魏晋六朝时期的文体发展、变化的特点做了详述,以此可对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发展的变化与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对鉴赏本时期作品有极佳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唐传奇起源的研究中,传奇和六朝杂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从历史的实际看,无论是从古代目录学的角度。还是从古代章体式的角度,唐传奇实质上就是杂传,在体上是传体。传奇主要是一种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其本身并不是一种新体。  相似文献   

6.
《东方朔传》是中国古代杂传中较早出现的一部散传作品,其成书年代当在西汉末至东汉初的一段时间里,当是汇集民间流传的有关东方朔的传说撰写而成,从散见于古献神征引的《东方朔传》佚看,其人物形象与叙事建构的虚构性说明该书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品格。据此,我们认为,以《东方朔传》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杂传孕育了小说的胚胎,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政治混乱的一个年代。战争的混乱成为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南北人口不断迁移和融合的过程中,魏晋六朝时候的饮食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幻,胡人和中原的交流同样丰富了魏晋六朝时期饮食。魏晋六朝时期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也中国饮食文化重大的转折点。魏晋六朝时期文学发展迅速,众多的文人创作和饮食分不开。魏晋六朝的饮食文化为文人创作提供了题材,文人的创作也推动了魏晋六朝饮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8.
对文学历史的自觉认识,在这种自觉认识上,对过去作家群和众多的作品在文学史的流变中加以比较研究,给予他们各种不同的与之相适合的位置。这就是所谓对文学史的考察。与以魏建安时期作为自己文学理念时代的刘勰与钟嵘不同的是,沈约以西晋太康时期为自己诗史理想时代。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论述了东晋以降至刘宋时期的诗史论,给刘勰、钟嵘、裴子野、萧子显的诗史论以决定性的影响。可见,沈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始确立文学史的自觉,其意义十分深远。在西晋太康时期,即潘岳、陆机等文学的辞采和音调中,发现了与至今还保留古风的建安文学不同的特点,揭开了六朝新的一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 ,以唐代为分水岭 ,形成前后不同的两条主流。唐代以前 ,传记文学的重心是史传文学 ;唐代及其以后 ,传记文学的重心是脱离史书的杂体传记。张新科教授最近出版的《唐前史传文学研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资助项目 ,西北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9月出版 ) ,以唐前史传文学为研究对象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在绪论部分首先全面论述了史传文学与历史、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唐前史传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研究唐前史传文学的意义、方法等 ,认为史传文学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性质 ,不仅…  相似文献   

10.
《五柳先生传》历来被视作反映陶渊明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代表作,具有“实录”性质。然而,传主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传奇性却表明此文并非陶渊明个人生活的如实记录。实际上,汉代以来兴起的史书“杂传”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文体要素,此文人物的类型化、内容的虚构性、精神的娱乐性与思想的寄托性表明其并非典型的“杂传”,而是在“杂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小说因素或小说性质—兼具典型性、叙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是作为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单篇小说唐传奇的“前身”。陶渊明并非生活在社会主流之外,《五柳先生传》显示了陶渊明复杂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及杰出的文学创造力,反映出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刻互动。  相似文献   

11.
赞文或者说颂赞在古代文学史上由来已久,较为熟知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独特运用的"太史公曰"的评论性赞文。文人对先贤之鸿鹄巨作进行品评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项传统,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品评文学。《列仙传》作为一部重要的道教辅释小说,在道教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六朝时期,文人们对之欣赏的较多,对其文本的赞文或诗评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形成。文章试图简要分析《列仙传》今本的赞文,来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皇甫谧在创作杂传小说时面对不同的书写对象对儒家之礼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以神话英雄及上古帝王为对象时,体现出对礼的基础即祖先信仰的认同;以隐士高人为对象时,表达了对士人人身与精神自由受礼教束缚的不满;以妇女为对象时,则极力宣扬礼对妇德的要求。看似矛盾的观念反映了魏晋时期复杂的社会思潮以及皇甫谧精神世界的自我挣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与朝鲜文学的渊源颇为深远,早在公元前11世纪古朝鲜之始,中国与朝鲜的先民之间就有着非常频繁而密切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到了统一三国时期,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有了猛进的发展。《新罗殊异传》就是在魏晋志怪小说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并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中国的传奇小说《游仙窟》和朝鲜的殊异传体散文《双女坟》为中心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影响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志怪小说对朝鲜新罗统一时期的殊异传体散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穆天子传》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史籍。郭璞首次为之作了全面、系统的注释。郭璞的《穆天子传注》用多样化的注释形式解说文本,其注中保留了丰富的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资料和魏晋时期的语言资料,注释中重视异源资料的价值和相互印证,而且论断严谨。郭璞的《穆天子传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体现出郭璞严谨、诚实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佛陀涅榘后,其事迹受到弟子们的追思和缅怀.杂藏、律藏、经藏保留着数量不菲地记载佛陀传记的经典.在整理分析经藏、律藏佛传,考察佛传在佛典中的分布和文体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文体上,佛传应是先使用偈颂体,后采用长行,或偈颂与长行相结合的文体形式;第二,内容上,从零散片段记载佛陀生平发展到叙述完整、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佛传;第三,传主的形象从朴素的僧伽演变为无所不能的宇宙大神.佛传文学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16.
自佛教传入中国,便与文学结缘。在佛教的影响下,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文论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史传亦受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表现在六朝史传中非凡之相的塑造、史传对佛教故事的化用以及史传中诵经解脱故事模式的形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但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纯文学观念却形成于较晚的魏晋六朝时期。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本文拟就魏晋六朝的哲学思潮、文学创作与批评意识等方面,对这时期文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作一总体考察。  相似文献   

18.
西晋皇甫谧是继刘向之后又一个大量创作杂传的作家,其杂传作品包括《高士传》、《逸士传》、《达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韦氏家传》。皇甫谧的杂传创作是小说式的,这不仅体现在其为传的旨趣与心态、选材态度与方式方面,更体现在其以杂传述志写心,而小说式的创作,使他的杂传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小说品格。  相似文献   

19.
王东 《语文知识》2007,(2):60-62
梁释慧皎所撰《高僧传》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佛教传记。不仅是研究六朝史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研究中古汉语的珍贵语料。该书中有一些词语令人费解。本文对其中的5个词语作了诠释,以期为研读《高僧传》提供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郑强 《现代语文》2007,(11):27-27
元代修撰的《辽史》、《金史》、《宋史》中的"文学(艺、苑)传记载了三国文学各自的发展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者加以比较,探寻出其中的一些异同和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