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山舰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国民党书刊历来污蔑说:这次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倒蒋阴谋”;我党也一直宣称:“这是蒋介石一手制造的反革命活动”。事实真相究竟怎样?弄清它,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一、事件前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中山舰事件发生在1926年3月18日至20日,故又称“三·二○事件”。总的来看,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在事件前还是比较密切的,蒋介石也确实以左派面目出现。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前后,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镇压了商团暴动,进行了两次东征,平定  相似文献   

2.
“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因历史认知的差异,对此事件的叙事呈现强烈反差.事件爆发后,当时的报纸有不同的叙事:《广州民国日报》由于党报性质,将事件“掩饰”为无关紧要的局部问题;《申报》作为对政治事件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商业报纸,因事件诡异,信息不畅,将事件猜测为一场内斗、“反赤”运动.两者与历史事实均有距离,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塑造了时人的事件认知.但该事件在两份报纸的版面上,均未占据重要位置和比例.事件的即时影响力,在蒋介石当局的刻意“掩饰”下,在当时国人普遍更重视的北方政局频出“大事件”的冲击下,显得无关紧要.这与近代历史叙事中浓墨重彩、意义重大的“中山舰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解放军的运动战、蘑菇战术;青化砭战役;孟良崮战役;刘胡兰;国民党出卖国家主权;四大家族的肆意掠夺;伪国大的召开;上海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游行;“五·二○”血案;台湾“二·二八”起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全面内战,是由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六年三日二十日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了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而制造的反动事件。事件发生后,共产党方面作了全面妥协退让,使蒋介石轻易篡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全部军权。不久,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共产党人再次妥协,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被全会通过,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这就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殊死搏斗中,既有威武雄壮的第一条战线的军事斗争,又有波澜壮阔的第二条战线的伟大斗争。第二条战线是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为主体,有广大工人、农民教员、职员、爱国民主人士参加的和平民主运动和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国统区人民运动的这股不可抗拒的洪流与第一条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战线相配合,为埋葬蒋家王朝,建立人民政权的伟大历史任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说从昆明“一二·一”事件到的南京“五·二○”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阶段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我国史学界有一个几成定论的说法 ,即 1 92 6年 3月 2 0日中山舰事件当天周恩来被蒋介石“软禁”了。但经过查阅和分析中山舰事件的有关资料、考察周恩来在中山舰事件当天的行动 ,表明中山舰事件当天周恩来并没有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为巩固自己新生的红色政权,积极在东方寻求自己的同盟者,与中国建立了联系.但在处理中国革命问题时,注重突出苏联利益,所以当身为广东国民政府官员而又急于实现个人政治目的的蒋介石提出北伐时,苏联认为时机不够成熟,存有异议,持消极态度,而蒋介石制造的一场"三·二○"事变则使苏联改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地区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学习动力匮乏,学习适应困难,学习焦虑和压力加大等学习心理障碍,需要有针对性的调适方法,即科学揭示该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真相,加强理想、信念与责任教育等。  相似文献   

9.
“史迪威事件”是蒋介石消极抗战的产物。本文根据《史迪威日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史迪威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可从两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战役、史迪威与陈纳德关于军事战略的分歧、以及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力量的不同态度,看出蒋介石的消极抗战与史迪威的对日作战军事行动处处相抵牾。由于史蒋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史迪威事件”。劳而无功的史迪威不仅成了蒋介石消极抗战路线的牺牲品,而且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0.
中山舰事件后,扑朔难测的广东政坛中,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谭延闿,本文拟对他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表现作一探讨.一、拟赴韶关,举兵反蒋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目的在于打击中共和排挤汪精卫,以扫清独裁障碍,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所施之突袭手段,无疑给卧病在床的汪精卫以震撼、羞怒,因而有“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造反吗?”的遣责和“二、三、四,五、六军联合起来,给我打这未经党代表付署、擅调军队,自由行动的反革命蒋介石”的联盟呼吁.事实上,各界对于蒋介石擅自行动,宣布戒严.逮捕李之龙,包围苏联顾问住宅等做法也如汪精卫一样义愤填膺、在军界尤为明显.当蒋介石发动事变消息传来,对其跋扈专横,“早已愤懑不平“的谭延闿就欲有所动作,“欲谋联合三、四各军共同讨蒋”.从第三军朱培德处也传来了向蒋介石提出异议,“并准备从西江北江向广州移动”的消息.谭延闿还亲自赶到苏联顾问团住址.称蒋介石为“反革命”,提议“严厉反蒋之法”.王若飞的《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资料更说明,谭延闿曾经找过毛泽东,向他提出了反击蒋介石的主张.另据亲历者回忆,谭延闿曾饬令准备专车,拟赴韶关调兵(当时第二军驻扎北江一带),正式发动反蒋.周恩来也曾有“这时、谭  相似文献   

11.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蒋介石一再要求下,下令召回美军驻华军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史称“史迪威事件”。这是抗日战争中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探讨剖析这一事件原因,是研究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史学界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态度,是二人关系僵化的关键。史迪威赞成国共合作,蒋介石把反共作为第一的根本国策,二者逐渐发生矛盾。持这种观点的有:胡秀勤、陈莉《论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李学文,谢鹏《试析蒋介石要求召回史迪威的根本原因》(《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牛军《从赫尔利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为何挑起“迁都之争”,史学界早已盖棺定论:“一方面是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已使蒋介石感到在武汉无法实现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阴谋”;“另一方面,南昌地区和江西已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下。在南昌,他可以为所欲为”。然而考察历史事实,本人对此观点不敢苟同。 一 蒋介石办事,往往一箭双雕。廖仲恺惨遭暗杀,蒋氏乘机拉拢汪精卫,以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参与暗杀为借口,逼走胡汉民;继以许崇智有与叛将陈炯明勾结的嫌疑,驱逐许崇智;不久,蒋又制造“中山舰事件”,左打共产  相似文献   

13.
从“四·一二事件”到“七·七事变”十余年间,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历了试探拉拢、妥协退让以及联共抗日等几个阶段。“不抵抗主义”是蒋介石对日关系的基调,而其形成则始于1928年的“济南惨案”.本文试就“济南五·三惨案”前后蒋日关系的变化及影响作一些浅析。  相似文献   

14.
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学与练》中有这样一道题:哪一事件之后,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西安事变D.华北事变答案:(A)我们认为此命题不准确,缺乏严密的科学性,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蒋介石在西安事变结束离陕前所作的《对张、杨的训词》进行解析,认为包含多重寓意。一是为了挽回颜面,粉饰自己的独裁形象;二是引导舆论以此为根据来阐释事变的“真相”;三是暗示张、杨和中共,他会履行其所允诺言;四是暗藏杀机,为处理张、杨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经常学到一些历史概念,如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血案、二二八起义、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是用发生的日期命名的,即把发生在某月某日的历史事件命名为“××事变”、“××运动”、“××血案”、“××起义”、“××政变”。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它们的写法有微小的区别:有的在月与日之间有间隔号“·”,有的则没有。这主要区别于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在阅读中是否会产生误解,如不会产生误解的就不用加间隔号。例如“八一三事变”只能理解为八月十三日发生的,而不会理解为其他。但是如  相似文献   

17.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是维护中国四大家族根本利益的政权。这个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发生了由不抵抗到被迫抗战的变化。本文把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它的规律性。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塘沽协定》。这一阶段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其对外政策是采取亲英美、反苏和对日不抵抗的政策,对内是集中军事主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在田中内阁时期,早于1927年6月下旬及8月13日,先后召开两次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逝世后 ,国民党右派加紧抢夺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为了打击排斥共产党人 ,夺取党政大权 ,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并提出整理党务案。最后 ,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 ,掌握了军政大权 ,为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1929年 ,革命画家黄文农创作了这幅讽刺蒋介石反动独裁的漫画《大拳在握》。图中的蒋介石身披斗篷、神情阴险 ,脑袋出奇的小 ,拳头却出奇的大。“拳”是“权”的谐音 ,所谓“大拳在握” ,其实就是“大权在握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从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到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完成了他从“左”派到右派直至反革命的转变。他的这几个反革命步骤既有他政治谋略的考虑,又是他阶级本质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夺取革命的最高领导权,在北伐的前夕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赶走了苏联顾问,共产党员被迫退出第一军,逼走了汪精卫。北伐军在江西战场取得胜利之后,蒋介石坚持“迁都”南昌同武汉国民政府抗衡。蒋介石推翻原定的北伐军事战略,实施东南战略打回江浙老家,在帝国主义和江浙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建立了反动国家政权。这也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当革命发展和他们的阶级利益发生冲突,对他们构成威胁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四册经过修改后,将在1983年春季开始使用.本册课本修改情况,苏寿桐同志在《锲而不舍,继续攀登——谈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四册修订本的一些情况》一文(刊登在《课程·教材·教法》丛刊1982年第4辑;《历史教学》1982年12期)已作了全面的介绍.本文就第四册修改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作一点说明.一修改本对原教材的某些内容作了修改,对有些史实作了订正.关于"中山舰"舰长,依据李之龙的材料作了修改.据李之龙在《三·二○反革命政变真相》一文中记载,1926年3月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