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春勇,男,1964年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85年大学毕业进入《重庆晚报》工作迄今24年.历任记者、编辑、部门主任、总编助理、副总编,现任执行总编辑.长期在采编一线工作,是重庆市宣传文化首批"五个一批人才".  相似文献   

2.
周跃敏,1958年7月出生,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82年南京师范学院新闻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任记者,1985年下半年参与筹办<扬子晚报>,历任<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经济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2001年8月调任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2006年6月起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1999年被选为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获第5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今年荣获第9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是第8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10届江苏省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3.
在黑龙江,"新闻夜航"几乎囊括了中国电视界所有新闻大奖,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等等;群众满意度连续八年名列黑龙江地区电视节目之首.这档家喻户晓的节目每晚至少有500万观众在电视机前准时观看.常看节目的观众对记者、主持人的名字非常熟悉,对"周国梁"这个名字却很陌生,他就是这些主持人、记者背后的"服务员"-负责日常工作,统筹全组的制片人.  相似文献   

4.
刘少华,高级记者,1975年1月到内蒙古日报社工作,曾任编辑、记者、工交组长、工商部主任,现为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佳记者、劳动模范,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中国记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当选为内蒙古记者协会副主席。主笔采写了全国重大典型《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作为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5.
吕恰然,<新闻记者>杂志前主编.1988年至1998年,先后在<新民晚报>任新闻版编辑,言论专栏编辑,大特写版编辑.1998年至2010年,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在<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工作期间,由他策划和主持的.不妨一议"专栏,被评为中国新闻好专栏.  相似文献   

6.
杨卫平:江苏吴江人;回族,1950年10月8日山生。原湖北日报社副社长、党委委员、高级记者、楚天都市报总编辑。 1996年10月,杨卫平请缨创办楚天都市报。次年2月,他被确诊患鼻咽癌,仍抱病工作,率部4年不到创造了该报日发行量逾100万份、年广告额过2亿元的骄人业绩。 2000年9月12日,杨卫平荣获我国新闻最高奖“韬奋奖”,然而他却未能看到自己的奖杯。 因病医治无效,年仅50岁的杨卫平已于同年8月离开了人间。但他献身事业的精神却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杨卫平出身报人世家,自小便热爱新闻事业。19…  相似文献   

7.
去年年底,我国首届韬奋奖评选揭晓,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陈中祥获得了提名奖的殊荣。怀着仰慕之情我采访了他。 他,中等个儿,身体健硕,虽年已花甲,可脸仍泛红光,浑身充满了活力。50年代初陈中祥上高中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提笔为报纸写稿,从此便一发不能收,考入兰州大学后担任《兰大校刊》的记者、记者组长,从此,他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60年代和70年代平均每月发稿都在20篇以上,是电台同仁们公认的高产记者。  相似文献   

8.
人物简介李森,西藏电视台副台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任西藏电视台新闻部记者、《新闻视点》栏目组组长、西藏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主任。李森是西藏新闻宣传战线具有广泛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记者,由他策划、采编、摄制的优秀新闻节目,获得业内和观众的好评。荣获西藏自治区新闻宣传战线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广电局和西藏电视台先进工作者荣誉,采制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西藏辉煌40年》《60华诞祖国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10,(6):68-68
徐运平(1962年9月-),人民日报社宁夏分社社长. 祖籍湖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中央党校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1985年8月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后任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编辑、记者、主编、主任记者、法制采编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曾两次被派遣到人民日报香港记者站任常驻记者6年,后任人民日报宁夏记者站站长.  相似文献   

10.
孙阳  彭丹 《军事记者》2014,(11):21-23
李靖,1969年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画报社、解放军报社画报部任职,现任解放军报社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11.
韬奋与斯诺     
韬奋与斯诺,中外千百万读者熟知的两位著名记者.人们知道,斯诺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的时候,曾同鲁迅等中国文化界人士有密切的交往,并翻译介绍了中国左翼作家的部分作品.人们也知道,韬奋对斯诺这位以《西行漫记》闻名的新闻界"哥仑布"十分钦佩,并多次在与读者通信中推荐他的作品.但这两位名记者究竟有那些具体交往,想必是人们感兴趣的.韬奋主编的《抵抗》三日刊第二十号(1937年10月23日),发表了他的《访问美国记者谈话记》,称这位  相似文献   

12.
邹韬奋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刚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同时,举行第二届“韬奋新闻奖”颁奖大会,奖励10位成绩突出的编辑、通联、校对。这是新闻界全国性最高层次、最高荣誉的奖励。 但遗憾的是,荧屏上却出现了一出玷污韬奋新闻奖的电视剧:《或者活着或者死》。该剧主角吴霞是一个“获得韬奋新闻奖第一名”的女记者。她大学毕业做采编工作不久,就和编辑部主任勾搭,甚至在办公室内作丑,以至怀孕。为此,身为韬奋新闻奖评委会的老主任,为吴霞拉关系、走后门,终于让吴震手中捧上奖杯和获奖证书。 在韬奋新闻奖颁奖大会上,吴震正在接受众记者的采访,突然会场上闯进来一个外号“流氓”的文艺界“大腕”。“大腕”当众骂吴霞是婊子。吴霞摔祝酒杯,打“流氓”耳刮子,大闹韬奋新闻奖颁奖大会。新闻界领导和主持颁奖会的新闻界前辈和评委委员们,被搞得目瞪口呆,束手无策。吴霞跑出会场,最后选择了“死”,从三环路高高的立交桥上跳了下去。  相似文献   

13.
夏林,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岁月如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等新闻文集。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14.
六七十年以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在办报过程中任劳任怨地为读者服务,正确处理报纸、记者与读者的关系,广博读者好评。现在回顾一下邹韬奋的读者观,对于我们的报纸进一步贴近读者,吸引读者、服务读者,为读者所喜闻乐见,不无借鉴意义。“要顾到一般读者的需要”报刊受不受欢迎,关键在于合不合读者的“口味”,尤其是合不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在满足读者需要的问题上,邹韬奋曾有一次败走麦城的教训。1923年他担任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编辑股主任,当他把很卖力完成的《民治与教育》的译稿送审时,受到黄炎培先生诚恳而严…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1月7日,邓兆安获得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这是他职业生涯又一个光荣的新高度. 从“土记者”、业余记者到职业记者,邓兆安的人生轨迹与新闻工作始终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从1976年在土墙上发表第一篇“报道”算起,他的记者生涯已经长达38年;如果从1984年调入莱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专职从事新闻报道算起,已有30年;如果从1994年正式调入烟台电视台,也已有20年.  相似文献   

16.
杨眉 《新闻窗》2007,(4):26-26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人物奖——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8月2日揭晓,20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喜获殊荣。贵州日报社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赵拴获长江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拙作文学传记《以笔代剑的英雄邹韬奋》最近由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应《中国记者》编辑部之约,谈谈我写作此书的经过和一些体会。领袖们的题词引起的思考我生长在韬奋故乡余江县。由于受韬奋先生思想的熏陶,于1958年7月考进了江西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追求和需要,使我倾心学习、搜集邹韬奋和他同时代著名记者的史料,一则名人轶事也剪贴起来。研究共性,寻觅个性。拉开历史的帷幕,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出现在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2010,(6):81-81
张建伟(1956年-),高级记者,著名编剧.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中国青年报>编辑、驻天津记者站负责人、机动记者部主任、编委、副总编,高级记者.著有新闻文集:<第五代>、<命运备忘录>、<深呼吸>.他开创了"张建伟模式",被称为"中国第一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9.
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竞赛迄今已举办两届,我有幸都参加了.第一届是2007年金秋时节办的,赛场设在国务院招待所;日前刚落幕的第二届有了新的变化--冠名"韬奋杯",并移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两届大赛如今都已成为历史,但作为亲历者,我对其间的许多细节都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0.
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夏林的开场白说得很坦诚:"我得的是韬奋奖,这是奖给编辑的荣誉,但编辑要想发挥作用,就离不开记者,离不开他的工作团队,所以我总觉得编辑奖就是工作团队奖,是对新华社采编工作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职业精神的勉励,这倒不是谦辞,我不过是代表大家把奖领回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