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启超于1902年在《新民说》中发出了改造国民性,再造新民的呼声。他所谓的新民人格便是近代意义上公民形象的雏形。公民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和现实中的可能性,它内涵丰富,可归纳为“理想信念”、“道德意识”、“文化素养”、“纪律规范”四点。梁启超提出的“再造新民”呼声已过了一个多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跟现代政治文明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梁启超的命题至今还未过时,公民教育仍是我国当前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同时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其青年教育思想是梁启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并取得了系列成果。通过对《少年中国说》和《新民说》为中心进行考察,梳理和总结梁启超青年教育思想的学术背景、思想渊源、历史命题和当代借鉴等相关成果,宏观勾勒梁启超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的全貌,并对既有成果进行辩证分析,以助推这一研究持续深入与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3.
《黄绣球》是中国近代一部比较著名的小说。作品共 3 0回 ,前 2 6回最初连载于光绪三十一年三月至十二月 ( 190 5年 4月至 190 6年 1月 )的《新小说》第 15号至第 2 4号 ,标“社会小说” ,署“颐琐述 ,二我评”。光绪三十三年 ( 190 7年 )新小说社出版单行本 ,续足 3 0回。作者颐琐究竟为谁 ?林薇教授认为是梁启超的化名[1 ] 。郭长海教授认为此说不可信 ,颐琐应是江苏吴县人汤宝荣[2 ] 。他从近代文学史料中发掘出了四条主要的证据作了有说服力的论证。笔者认为 ,郭说可信 ,并发现了一些郭教授尚未用到的材料 ,现胪列于下 ,作为郭说的补证 …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新民说》是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所写的一部旨在改造国民性的著作。在大力提倡国民素质教育的今天,本文着重阐述了《新民说》的现实意义,以期能对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梁启超通过对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介绍,接受了近代欧洲的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新民思想也受到国家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新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立论依据和主要内容看到这种影响。国家主义思想对于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固然是他政治上倒退的重要思想根源,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新民思想却对中国近代文化启蒙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面临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系列变革的主张,以求富求强。在清末变革的潮流中,梁启超明确地认识到科举考试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毒害,提出了"变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并积极投入到变法运动中去。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梁启超并未停止对教育的探索,提出了"新民"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近代意识的公民;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面临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系列变革的主张,以求富求强。在清末变革的潮流中,梁启超明确地认识到科举考试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毒害,提出了"变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并积极投入到变法运动中去。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梁启超并未停止对教育的探索,提出了"新民"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近代意识的公民;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将国家衰败的原因归结为国民人格中的劣根性,致力于国民人格的改造和重塑.梁启超受日本民族主义精神和伯伦知理“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新民必须以爱国、利国为主要人格特征,赋予新民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新民说》堪称中国20世纪初的“人权宣言”,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道德革命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越来越被人关注的话题,从古代儒家思想到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道德建设从未被忽略,其中,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撰写的《新民说》对当前道德建设影响非常,影响了几代青年。  相似文献   

11.
浅谈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在救亡图存的条件下,梁启超以新民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形成了他的新民思想,是近代中国系统、完整提出新民思想的第一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意在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社会能力的新人,它突出了人的重塑、完善,启迪了一代青年的思想,并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与近代思想解放有几个重要的关节点: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发表《新民说》,宣传启蒙思想;旅欧后,提出解放思想、建设新文明的构想。梁启超求变求新、解放思想的观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变易”思想与西方进化论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提倡军国民主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九0二年左右梁启超创办并主掌了《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因此梁氏"小说界革命"与他的《新民说》关系甚为密切。本文探讨的是为小说界革命提供理论支撑的《新民说》中"新"的内容,如何发明"公德",并指出新民方案的逻辑转换:如何从公德转向私德"推及",即回归到阳明学等传统德性要求上来。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经历了一个由《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 ,被《壬戌学制》中的“职业教育”所取代的过程。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 ,不仅仅是称谓的变化 ,而是有其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它是教育民主化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铸就的结果 ,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麾下的产物。一、《癸卯学制》中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推行是在 2 0世纪初。 190 4年 1月 ,颁布了由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善且实行的学制。该学制正式确…  相似文献   

17.
《教育杂志》与近代西方教育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杂志》(商务印书馆创办 )创刊于 190 9年 2月 ,到194 8年 12月终刊 ,是我国近代教育期刊中历时最长的。它既是中国近代教育艰难曲折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和见证者 ,也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发挥了作为专业期刊特有的功能和影响。本文试图就《教育杂志》在传播近代西方教育中的  相似文献   

18.
论梁启超的公德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成为道德建设的迫切任务。100多年前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和阐发了他的公德思想,提出要正确处理公德和私德的关系,培养国民利群、利国的公德思想,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及影响。探讨梁启超公德观之合理的当代意义,可以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先生此文发表于1903年11月2日《新民》,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关于赵文化研究的论文,距今已经100年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家,也是20世纪中国学界首倡“史学革命”的学者,他最早用近代资产阶级史学观点阐释中国历史。这篇赵文化的研究文章弥足珍贵,谨以此文纪念赵文化研究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自1922年《社会与教育》问世至1949年,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学界的接纳和认可,近代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在教育学和社会学中的学科地位分别进行了界定。不仅如此,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表现在促进教育学"科学化"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