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媒体传播发生深刻的革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经历着从传播方式到内容的双重变化。新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大学生是网民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新媒体技术承载的是新媒体事件,网络的影响事实上是网络上传播的事件扩散引发的连锁反应,而此类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把握分析分类规律,也就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事件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5,(4):74-7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矛盾与阶层对立随着经济增长日益显现,官民对立、强弱对立、善恶对立等对立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事件能迅速扩散与事件本身被框架为"对立事件"有直接关系。少部分能脱颖而出的网络事件正是采用了二元对立框架事件的策略,以契合网民的现实社会情绪,刺激事件迅速扩散形成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3.
考察"躲猫猫"流行语义的衍生和流行语义扩散的两条路径.第一条路经是"躲猫猫"逻辑语义中的"躲"在流行语义裹挟下被凸显,渐渐和流行语义叠加,快速扩散.该路径的扩散只经历直接使用和语义泛化两个阶段.第二条路经是作为事件代名词的"躲猫猫"的扩散.经历直接使用——语义泛化——格式框填3 个阶段,是一条线性扩散路径.根据"语言和社会的共变"理论,分析"躲猫猫"的流行所透视出的社会文化景观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涉官事件中网民"仇官"情绪态势和诱因,以辽宁兴城市城建局副局长和黑龙江同江市公安局副局长被杀这两个事件为个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跟贴中网民态度倾向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网民态度明显"一边倒",网民"仇官"情绪在两起事件均得到呈现,并且网民"仇官"情绪不因事件和载体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媒体新闻报道角度、网站跟贴管控方式、网民从众心理及网民群体内部分化机制等都会加剧网民"仇官"情绪。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心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全面把握网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进而为建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预防及疏导机制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完备的社会心理发泄机制以及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对于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过程及特点的分析是研究网络舆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章以"躲猫猫"事件为线索,通过网络舆情开始形成、急速发展、起伏波动、低落直至淡出公众视线等几大阶段对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希望能让政府、组织了解这一过程,并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结合实际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网民的热情参与已成为推动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结合我国近年来主要的网络热点事件,分析了中国网民参与网络公共热点事件的媒介路径与媒介话语,认为网民参与在根本上改变了热点公共事件的发展轨迹,并对社会产生了多元的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8.
网络论坛(网络社区)是网民们自由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一个平台.在论坛中,网民们的交流主要通过"发贴"与"回帖"(或"跟帖")的方式进行.在这种纯文字的虚拟世界里,各种修辞手段成了网友们展现自己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共事件大都是通过"网络(论坛)载发—版主推荐—网民关注—传统媒体记者介入—影响扩大—问题解决"这一循环链条不断扩散传播。在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的今天,研究如何促进网民与政府的相互作用,促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论是综合或组合多样的复杂的信息,并将他们组织成一个判断的过程。社会推论是社会认知中的核心问题。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在信息收集、整合、推论过程中都会出现偏差。以药家鑫事件为例,对网民在社会推论中的常见偏差,主要从网络信息的窄化、网民的从众心理、去个性化、易情绪化和刻板印象五方面进行分析,网民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应该坚持自我,应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不应该情绪化.盲目从众。  相似文献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危机一旦爆发会引发民心不安,为及时有效研判和引导网络舆情,提升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主题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知微事见”,从近两年国内最具社会影响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选取影响力指数最高的事件,基于SnowNLP模型对事件发生后政务媒体的相关评论信息进行情感分析,以可视化方式,将网民情感划分为形成期、爆发期和衰退期.并通过LDA主题模型,得出每个时期的主题分类,从而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把控和引导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了实现目标,利用互联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信息,在相对自发、无组织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发泄不满、制造舆论的集群行为。以社会重大公共事件、伦理道德事件、民族主义事件、文化争论事件等热点事件为发端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近年呈上升趋势。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内容庞杂、传播主体复杂、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渠道融合的特征。因此,政府应采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网络问政制度、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对网民的伦理道德教育等应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化逻辑就是民意从潜舆论到显舆论再到行为舆论激烈表达的过程,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发酵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四个阶段。网络舆情具有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持续性、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网络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和网民结构的多样化以及网络传播的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宣传,重视"意见领袖",加强舆论监督和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它本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的历史性概念。新媒体具有传播主动性、生产分散性与容量无限性的特点。社会利益诉求机制不够通畅,新媒体自身的特性为舆情诉求提供了出口,新媒体和其他社会因素促进了民众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的提高,这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土壤。新媒体的"互动性"降低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成本,"分散"性既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赋权",又让参与者获得了"参与感"和"民主性";新媒体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则有效促进了参与者的情感唤醒。"乌坎事件"具体展示了新媒体的这些功能:新媒体对乌坎事件起到了动员、"赋权"和"增效"等三方面作用,是乌坎事件发生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计算机给我们带来工作管理上革命性质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则是把这种变化发挥到极致的技术。网络的发展直接产生一个新的名词":网民",网络成了大家广泛的交流平台,因为网络交流无障碍,无法实名制,很多网民就无所顾忌的发表言论,就形成了一大批"愤青",经常在网上着急形成群体,去评论一个事情,造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这些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微信具有自由、开放、交互传播速度快、用户集中关注度高等特点,但由于网络内容不能及时审查和筛选,使得微信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暴走漫画"不良事件在网络和现实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利用问卷和访谈方式随机对大学生的网络言行进行调研分析,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吸收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承担起网络环境监督与维护的责任,做文明网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且行且珍惜"流行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网络事件的触发、网民仿拟的推动、出处挖掘的影响、心灵共鸣的激发和诗意表达的扩散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网络事件频频发生,2010年"中华女事件"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并请多位专家评论,网民更是在网上打起了口水仗,从而演变成为一个重大网络事件。网民作为重要的舆论群体,往往在网络事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在很多网络事件中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此次"中华女事件"过程中网民却出现了一些非理性舆论。本文拟以腾讯网的网络热帖、跟帖及评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网上热帖、跟帖的非理性成因。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不断普及和公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不断攀升,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威胁。通过对发生在2006-2013年间的50个典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比较分析发现:1.政府回应显著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效果;2.政府回应的主动性、速度、透明度、公正性、方式的现代性与多样性以及政府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性等要素与事件的有效解决密切相关,其中政府回应的公正性、信息的透明度和回应的主动性最为重要;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热度作为调节变量影响了政府回应对事件解决的效果。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部门不仅要树立起"回应型政府"的执政理念,坦率、公正地直面问题,主动发布事态发展的真实情况,及时、有效地获取网民的利益诉求,做出妥善答复;而且要根据事件的类型和特征,做到回应的适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事件起因、目的和手段的不同,群体性事件可分为社会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网络舆论事件,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很多深层原因,如群众利益受损,对政府和社会不满;科层制官僚主义导致民众对组织信任度降低;民意表达机制滞后,政府与民间沟通困难;民间组织力量薄弱,民众缺乏谈判能力;司法不公,法律权威受损;群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等.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应该转变认识与观念,提升公共危机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