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曾是我们大力宣扬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节约不仅是—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必须,浪费几乎没有其安身立命之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传统美德正在被人们淡忘,一些富有的和并不富有的人们习惯于竞奢斗富,出手“大方”,挥霍浪费之风愈演愈烈。从宏观上讲,“拉动内需求发展”的口号遭到一部分人的严重误解,他们似乎找到了浪费资源和能源的“理论依据”,以为消费、浪费越大,就是贡献越大,以致国家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量的资源、能源被无端耗费。节约,成了…  相似文献   

2.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美”的本意是“羊大为美”,而“羊大为美”又是因为“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但这个观点有几个可疑之点:一是许慎并未过甲骨文,二是日常常识告诉我们“羊大”未必好吃,三是“美”、“善”、“义”字等都与“羊”有关,善、义、美同意,从这些疑点出发,本文认为“羊大为美”的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羊“大”就美,进而认为“羊大为美”乃是因为羊在古代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大换得的东西越多,换得的东西越多,人们心理也就越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自然也就认为羊越大越美。  相似文献   

3.
曹家还 《新高考》2013,(5):53-55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网友自发发起的倡导大家节约粮食、不剩饭菜的“光盘行动”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节约之风。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一起做“光盘”一族吧!  相似文献   

4.
“三年之痒”是指一个人在参加工作三年左右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无所适从的内心感受。职业发展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成长、探索、创新、维持和衰退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三年之痒”就出现在职业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这使得“三年之痒”的产生周期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缩短趋势,出现了所谓“二年之痒”、“一年之痒”、“半年之痒”,甚至有出现“一月之痒”的可能。一、“三年之痒”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朱华忠 《教书育人》2006,(12):20-21
学校的例会,是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例会,通常是政治学习或者是业务学习。但是,现在的例会,在许多时候已经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浪费——浪费教职工的时间,需要对例会进行“瘦身”,解放教师。例会的“瘦身”,在我看来,无非是“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两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千古名赋《滕王阁序》因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垂不朽矣”,千百年来,此联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王勃在描写登楼远眺之景时,选择了“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人们正是在“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莱辛《拉奥孔》)处进行赏析,认为它描绘了一幅优美之景。笔者认为,此联强大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抒发了真挚的感情,使读者如同看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开展关于节约能源的搜查。近年来,全国能源紧张,许多地方经常出现停电、断水现象、给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极大影响,但同时浪费现象却严重存在。为从小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学校组织开展了一次“能源浪费现象大搜查”活动,要求同学们调查身边有哪些浪费现象,并找出合理办法,制止浪费,由于该活动贴近孩子生活又简单易行,因此,孩子们参与热情很高,都积极地展开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同义词。如果有人对你说“哟,你可真节约。”,那么多半不是赞许的味道,而是别有一种怪味在里面。正是在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下,餐桌上的浪费现象越演越烈,而节约却成为不合时宜、掉面子的事了。可是,我们的社会真的到了可以如此随意挥霍的地步了吗?瑞士人均年收入高达3万多美元,失业率仅为3%,通货膨胀率为4%,然而,就是在如此富有的国度里,人们却以节俭闻名于世,花钱从来不大手大脚。瑞士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瑞士没有多少资源,靠双手挣来的财富,当然…  相似文献   

9.
浅析"人文奥运"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它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重视人们理性的身心修炼和社会行为教育。解读人文奥运理念,熟悉人文奥运的内涵,弘扬奥运人文精神,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对"校本培训"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比较多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一提到教师继续教育,便想到了“校本培训”,似乎人们已经找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并极力推崇它,使之大有后来居上取代“培训机构培训”模式之势。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用现实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是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的。特别是在现阶段有较多的学校正处于观望、酝酿和准备运作阶段时,及时的审视和分析校本培训,是有着现实意义的。人们认同并接纳校本培训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设想: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应以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然而要真正提高教师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对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别是“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作为一种个性化的符号体系,“口语化”的独创性在于:以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使之成为北京味儿很浓的艺术化口语;同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度地吸收与揉合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构筑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口语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说"针"     
现代缝衣针的“针”字,《说文解字》中有两个形体:“箴”、“铖”。对于它们的关系,古来字书一般有两种不同说法,即“有别”与“无别”。本文肯定了前一说法的合理性,并从考古材料、出土实物、少数民族习俗的角度,分析了两者分歧之由。并对“针”这一人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用具的发展过程,作了较为明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能近取譬是孔子开创的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他要求学生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研究和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实现“至仁”的理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解释却是片面的。本文从时空的结合上揭示了“能近取譬”的真实含义,指出后代儒家正是沿着这一思路,与时俱进,阐释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从而使儒家理论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14.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274条中说:“揭全文之指(即“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意思是说,“文眼”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它在文章中起着照顾、关注全文各个部分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它的存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和篇末的关键要害处。它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刘熙载所说的“文眼”,前人早有论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居要”,即处在关键之处“警策”者…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可知道,现在什么最为时尚吗?当然是做个低碳族。其实,“低碳”也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觉地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能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6.
化学实验中的“三废”——废渣、废液和废气,随便弃之,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会污染环境,危害人民健康。若将它们集中,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三废”回收活动,这既可节约教学经费、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动手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本文仅介绍初中化学实验中部分“三废”的回收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逢。所谓“人师”,指德行、才识卓越,可作人们表率的人;“经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因此,古往今来的教育家莫不把“人之表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和人生准则。从孔子的“身体力行”、王夫之的“不言之教”,到“人世楷模”学界泰斗蔡元培,以及呕心沥血 70年如一日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皆为一代师表。   教书育人历来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事业。回顾过去,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相当困难的环境下,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安于平凡、甘守寂寞,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使在市场经济、人心躁动的今…  相似文献   

18.
一、“科研型教育”提出的背景 1.起源于纠正学校的“非教育现象”。 “非教育现象”是指融入学校主流教育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损害了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意义的一种教育现象。因其具有隐匿性、普遍性,因此很难被人们认识,而被大众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认同,这种现象后的“非教育行为”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持久而深刻。例如,全面的数量化教育,把教育的所有内容,从知识技能到个性品质都统统数量化、具体化,学校教育成了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待学优生和“差生”的不同态度,造成“差生”的学业失败和心灵创伤。有些教师“辛勤”地加班加点,频繁地进行应试练习,把教育看成是简单的应试之学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准辍学"问题值得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想如果他们都拿出一年的时间跑就业,形成普遍的“准辍学”现象,国家下大力气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意义在哪里?这会是一种多么大的浪费![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庖丁解牛,“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动作优美和谐,“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是一种多么雍容的气度,多么华贵的风采!每当读到这里,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游刃有余”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回避”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处理课堂随机事件时采取冷静、暂时回避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