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扬同志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要重视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以为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若取得进展,那么,“我们的思想就可以大大提高一步,我们的实践就可以更有成效,就可以少犯错误”。因此,他提出,在对认识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应引入“知性”范畴,并且主张“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两范畴”。我认为,这一意见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是没有充分展开论证,有的说法也似乎欠妥当,所以引起许多分歧。这些分歧意见,大致说来可归纳为两种:一是主张知性应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可以肖前同志的文章《关于认识的发展阶段和知性、理性问题》为代表;一是主张知性应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可以顿占民同志的文章《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为代表。他们的意见看起来相左,其实都不同意把知性划分为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以为一个认识过程只能划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所谓知性,是指人的规定、判断、分析、推论、比较等认识能力,它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与感性相比,知性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主体意志,是人作为"类"的象征;与理性相比,知性是坚定的、片面的、确定的,因而是个性化的,是人作为"这一个"的象征.缺乏知性基础的理性主义教育必然导致理性工具主义的教化、规训,扭曲人性的发展.基于知性认识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偏见、叛逆和误构,建构自由、幸福的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先验是心灵接受外界生活刺激发生切己联系的系统化认识。而达成这种认识需要借助人与生俱来的三种能力:感性、知性、理性。陶渊明在《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对真意的理性传达就融合在对感性世界的体验与对自然意趣的知性范畴之中。笔者以康德的先验理论为基础,针对陶渊明在诗中的欲辨忘言这一问题,对忘言进行归因,提出“得意忘言”的观点,从而借此推理诗人的真意直指。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传统的认识论只是从认识活动的纵向发展方面对认识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一般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近年来理论界也有人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这些划分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传统认识论没有或很少注意从认识活动的横向结构方面去考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式,因而未能对整个人类认识活动作全方位的立体考察,致使传统认识论对认识活动长期滞留在一般性的宏观描述层次上,不能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和全貌。本文拟从认识活动的横向结构方面,对人类认识活动的不同形式进行初步的分类,以期与传统认识论对认识过程的纵向划分理论相结合,全面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全貌及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抽象”和“具体”这两个词经常在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在第一种意义上,人们把我们在感性阶段所取得的认识称为感性具体认识;把我们在理性阶段或者说思维阶段的认识称为抽象思维认识。第二种意义上的“抽象”和“具体”,是仅仅在理性认识这个较小的范围内说的。这就是说我们把理性思维阶段再区分为两个小阶段,分别称为抽象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认识逻辑角度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感性认识阶段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对象;二是知性认识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对象;三是理性认识阶段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对象。对高等教育管理现象的分析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高度。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不仅是对于观察的直接描述,而且必须通过逻辑转换成为至少可能被观察的并可能被证实其自身或研究逻辑的真理性成果,构成高等教育管理学全部知识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信念的形成     
人类认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感性、知性和理性,只有理性阶段才能形成理念,才为信念的形成提供了认识论基础。理性与知性相比有很大区别;知性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只能获得片面性知识,只能给人以是即是,非即非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理性是建立在多种规定性综合统一逻辑论证基础上的,最整体性和具体性的理性重构,给人提供智慧和理念,教给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所以,理念和实践各环节综合,就使理念转变为信念,成为人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认识逻辑角度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感性认识阶段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对象;二是知性认识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对象;三是理性认识阶段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对象。对高等教育管理现象的分析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高度。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不仅是对于观察的直接描述,而且必须通过逻辑转换成为至少可能被观察的并可能被证实其自身或研究逻辑的真理性成果,构成高等教育管理学全部知识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黑格尔对知性的定义出发,说明了知性既不同于感性,也不同于理性,并进一步论证了知性在整个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知性形而上学实际上是辩证法的一个环节.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看,形而上学为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当它在机械唯物主义的旗帜下获得了充分发展之后,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思辩哲学才在德国崛起.辩证法当然包括知性形而上学阶段,但不归结为知性形而上学.最后,文章还论证了加强知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修辞学研究方法之管见──兼评王希杰先生的《双关论》王晓娜一"任何思维方法的目的都是认识","而认识是分层次的,认识的层次性决定方法的层次性"。 ̄①德国古典哲学把认识分为三个层次,即感性、知性、理性。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来的,而...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理性和感性两种。理性包括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感性包括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只有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从中学学科的设置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多倾向于感性,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则更多地体现出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学生在感性认识过程、知性认识过程、理性认识过程中,遵循从抽象规定到感性具体,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规律,并讨论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3.
康德以前的时间观主要有实存型时间观、属性型时间观和主观型时间观三种,康德以主观型时间观为蓝本,批判继承了前面二者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他独有的验前型时间观。康德认为:时间作为验前纯粹直观形式,是感性去直观对象而形成感性表象的中介,同时它还是知性纯粹概念(范畴)去综合统一感性表象的中介。康德对时间中介的分析,对时间作为主体的内感官形式优于外感官形式(空间)的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突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论统性认识     
完整的具体的认识过程应包括三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统性认识阶段,即理性和感性相综合的认识阶段,上述三种认识可分别简称为现象性认识;本用性认识;关于现象和本质相统一的现实性认识。坚持把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最高阶段,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层次体系;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倾向;同时也为普遍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介性认识环节提供了理论的概括和认识论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应把表象"与思想"作为描述认识矛盾运动的核心范畴,因为这对范畴表征着感性"和理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现实化,合理地表述了认识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助于构建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新范式;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包括思想把握"表象即感性具体"、思想蒸发"表象即理性抽象"、思想重组"表象即理性具体"三个阶段;以表象"和思想"的矛盾运动解释认识过程,有助于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达到对感性与理性、表象与思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关系的实践论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论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是人类依赖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存在、变化或彼此之间联系的真知。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理性的崇拜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在其人生哲学著作《论灵魂》中指出,理性是人类的本性,理性的沉思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幸福;康德认为,感性、知性、理性构成人的认识能力的三个环节,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黑格尔则认为,理性是具体的、辩证的思维。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理性是人的一种主体意志和道德力量。从古到今的哲学家、教育家都把理性精神看成是人生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性的内核与底蕴的重…  相似文献   

17.
冀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33-36,59
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经验的层面,针对于感性所受到的贬低,康德对感性进行了认知意义上的辩护。从先验的层面,他提出时间和空间是人所具有的两种先验直观形式,这种先验感性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最基本方式。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论,韦尔施发现了美学在哲学以及文化中的基础地位。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能力,它内在地沟通了康德哲学中的感性和知性。作为反思判断力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力在沟通自然和自由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在审美判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又是情感和想象力。所以感性在康德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应该重视正确的学习路向,即感性——知性——理性——悟性的过程。要从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实际出发,探讨这一专业学习路向的可行性和规律所在。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论辩证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黑格尔辩证思维的特征、结构、意义,探讨了黑格尔“三统一”思想,同时针对二分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二分法的划分混淆了知性和理性的关系,没能说明知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而黑格尔则对知性能力的形式和理性能力的辩证能力作了区分,从而促进认识达到真理的过程。离开辨证思维的三个环节,就不能体现思维的辩证法,而黑格尔正是根据方法与内容相一致的辩证法来论述思维的,使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史上,“想象”作为认识论范畴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被广泛地运用,经过中世纪漫长岁月的压抑,到文艺复兴乃至近代人类想象的激情和活力又得到空前的进发。但是,严格说来,在康德以前对想象力的运用诗情优于理性。因此可以说在哲学史上明确使用这一概念的首推德国哲学家康德。一、康德论“想象力”在康德看来,想象力悬一种介于直观与概念之间的—种先天综合统一的能力。它既有直观的性质,又具有概念特征:按其理智综合来说,有赖于知性;按其感知杂多性而言,依赖于感性。感性与知性两极以想象力为媒介,而想象力的知性认识功能集中表现在它的产物——先验图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