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高校职评“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教学实绩是衡量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两把尺子,也是高校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所依据的核心条件。依照这两个方面的实力排队,可将教师相应区分为下列四个等次:①双优型教师(科研、教学兼优);②科研型教师(科研强、教学弱);③教学型教师(教学强、科研弱);④双差型教师(科研和教学皆弱)。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1.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地位的边缘化尽管教师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已被我国大多数高校认同并付诸实施,但事实上,教师教学评价却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教师教学评价地位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教学评价在高校管理者心目中的地位低下。长期以来,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模式模糊了大学各类教学主管的视线,高校管理者对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缺乏应有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精力投入不够。由于科研在高校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以,高校管理者的主要精力都用在…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兼职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大难题.高校教师兼职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教师兼职的疏导工作,引进可硬化的软激励措施,用无形的压力驱使教师减少兼职工作,将其精力引导到科研与教学工作上来.  相似文献   

4.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各省(区、市)以调动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把精力集中到人才培养上,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有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而这批学生在老师精心培育下是可以成才的。对于这批学生的教学,需要老师花心思,在教学上实现突破,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尤其是要做一名受自考学生欢迎的教师,实属不易。那种只顾教学不注意学生心理变化,不讲方法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地在教学中体现时代的特色。如何在教学中研究一套符合自考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育界一个永恒的课题。本文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中效用的基本观点,旨在总结效用、边际效用在教学实践中的功效,以期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这本书中认为大学以教学为主,大学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基于纽曼的这种观点来思考当今的中国大学,发现其不再热衷于教学有三个原因:高校教师评价不重视教学;年青教师不能安心于教学;少数教师不再从事教学。本文在全面分析这几个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三个解决办法: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方式;改善年青教师的待遇;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7.
教学质量下降的经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高校教师来讲,科研和教学投入之间具有相互替代性。近年来部份高校出于自身利益过分强调了科研成果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对教师科研投入的强激励和对教学投入的弱激励。因而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科研而很少投入到教学上,这是教学质量明显下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尤其是教学研究型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科研基础薄弱,科研资源匮乏,一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活动。本文主要从制度建设和科研团队等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型大学开展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一直以来,有部分教师抱怨教学任务太重,以致没有时间和精力搞好科研,认为教学与科研存在矛盾,只能取其一。应该承认,对任何一名教师而言,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确有存在冲突的现实性。毕竟,时间与精力总是一定的,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科研势必受到影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势必  相似文献   

10.
学术论文除了自身带给社会变化的价值,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传播价值。高校教师自己写论文的过程就可以归结到科研活动中,他们使论文的传播性加强的过程就可以归结到教学活动中。高校在管理上要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对教师进行考察时,要综合考察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两者的结合上。  相似文献   

11.
苏奥 《科教导刊》2023,(13):81-83
“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的新的挑战,尤其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考核评估机制应适应时代发展。当前,高校教师考评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考核论文的局限性,即以论文数量、级别和引用次数无法科学评估研究成果;考核指标的局限性,部分学科的研究成果并非以论文形式为载体,重研轻教,过多以科研为导向忽视了教学;师德的忽视,过度片面追求科研成果产出,导致学生沦为科研劳动力。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引入科学指数合理评估教师科研水平,对不同学科增加专利和全国性展览、会议等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学生的教学反馈机制,开发更好的工具来衡量教学绩效;加强党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三大职能,这已成为共识,而三大职能的直接完成者就是高校教师。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教师如何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起来,并使它们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发掘高校教师潜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正确认识高校教师的教学、科技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及时走出误区,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科研潜力和社会服务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激励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挖掘教师科研与教学内在潜能,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及其信息管理系统。针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业绩水平,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实现数据库管理并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建立一套激励与监督机制,对提高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业绩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绩效考核、量化考核奠定信息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学基本能力是高校教师胜任教学工作最为基本的要求,更是衡量高校教师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制约高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教学新理念的缺乏、对教学重视不够、缺乏教学基本能力的常态培训、教学基本能力的考核制度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就必须做到:更新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习惯;对在职教师形成常态培训机制,有效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增加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5.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科学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玉  林敬明 《文教资料》2009,(12):167-168
国内各高校在教学改革中陆续采用了对教师工作进行量化评估、达标考核的管理办法,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教学、科研的管理,使得两者更加规范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避免考核标准过度量化限制了教师的创新活动,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讨论了怎样通过践行科学发展观来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校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教学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与科研需要协调发展,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培养教师人才的场所之一,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TPACK是重要衡量指标。基于中国知网,运用Bicomb 2和SPSS 20. 0进行我国高校教师TPACK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总结出当前高校教师TPACK研究的三大主题,即高校教师TPACK能力培训研究、基于TPACK框架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及教师TPACK能力应用发展研究,分析当前主题研究存在的困境,即TPACK质量评估问题、教师自身意愿问题以及过度关注技术本身,最后提出对策,旨在促进高校教师TPACK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勒温场心理学等理论分析了影响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的相关因素.个体科研动力、科研投入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学术风气、团队合作、科研政策等组织软硬环境是影响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的关键性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价可以消除单一的评价标准对教师职称评审带来的弊端。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专业教师的类型以及教师业绩成果的侧重方向,将高校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科教并重型、科研为主型、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5种类型。分类评价体系可以根据学校需求、教师定位,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教师的隐性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隐性流失是指高校教师人事隶属关系与其精力分配发生错位,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兼职上,弱化本职工作效率的一种行为。隐性流失较之于显性流失更具有隐秘性和不可控性,所以它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还会降低学校凝聚力。为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教师隐性流失,提高教学质量,应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教师团队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