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全国第一个以记者为嘉宾的新闻性访谈栏目——《记者档案》开播两周年暨节目播出100期之际,中国记协国内部和安徽电视台于10月24日在北京联合召开研讨会。来自中国记协、中央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中华新闻报》、《新闻出版报》、《文汇报》、《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中央和省市多家报刊的记者,  相似文献   

2.
程世来 《新闻世界》2006,(11):19-21
许可,国家一级播音员,安徽电视台《记档案》栏目主持人。许可,并不是那种长得十分明艳的女孩儿。但不知为什么她出现时,却能让人眼前一亮——某种淡定自若而又生动无比的气韵,似乎在她周身流溢不止,在熙熙攘攘、千人一面的人群中显得分外独立突出。[编按]  相似文献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实话实说》后,全国电视里掀起了继综艺浪潮、纪录浪潮、游戏浪潮之后的谈话浪潮,迅速蔓延到各大媒体,新闻报道自此开始大规模、大踏步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一时间各台谈话类节目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安徽:卫视的《记档案》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4.
周毅  柳毅 《声屏世界》2005,(6):30-31
安徽电视台《记者档案》的创办为培育新闻记者职业精神所做的努力新闻界有目共睹。《记者档案》访谈的记者身上所蕴藏的凛然正气。为新闻事业舍生忘死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无疑会成为其它新闻从业人员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记者档案》与其说在打造一个电视品牌栏目,不如说在弘扬一种新闻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5.
孔昭巍  许政 《视听界》2002,(3):26-27
“传媒”竞争的实质是什么?30多年前,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谈到传媒“传播”的非单向性时指出。传媒一直在悄无声息地“租用”受众的眼睛和耳朵,通过隐性收费——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以其对节目的关注来“交费”——而获取最大的注意力资源,然后将这个资源以不菲的价格卖给需要这一资源的人们——需要做广  相似文献   

6.
崔敏 《记者摇篮》2004,(1):54-55
近期,一家省电视台经过三年的筹备工作,通过卫视频道,推出一档《记者档案》电视节目。从此使那些为捕捉新闻昼夜劳作的新闻记者们以新闻人物的形象走进电视荧屏,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从此,“档案”二字,也在电视荧屏上登台亮相,与观众朋友结了缘。对此,我作为档案工作者,感到特别高兴。大家知道,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这种记录具有原始性.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认识社会、改造  相似文献   

7.
名人访谈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对名人进行的专访托道。这类电视节目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才人生》为代表,访谈的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济完成。而后一种形式几乎占据了电视荧屏上访谈类节目畔的一半以上。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名人访谈类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这两档优秀节目的对比中分析出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8.
“记者座谈”与《记者座谈》专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凤  常松 《新闻世界》2009,(11):71-72
“记者座谈”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上海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自己的组织。“记者座谈”的出现,以及他们所办的《记者座谈》专栏,是当时中国新闻行业职业化进程向前迈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紧随《第一时间》.生活天天新鲜。“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大型新闻资讯类栏目《第一时间》开播不到一年,这句栏目宣传语已经在当地家喻户晓。与此同时,《第一时间》也成了业内和学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电视淮军在创造了安徽卫视的电视剧奇迹(全国省级卫视电视剧收视率最高),《超级大赢家》的娱乐节目奇  相似文献   

10.
名人访谈类节目,在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中,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为代表,访谈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型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分析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11.
10月27日下午,《天津档案》编辑部记协同《中国档案》编辑部记一行在天津大学冯骥才学艺术研究院采访了中国联副主席、天津联主席冯骥才先生。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10日,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在头版以图片新闻的方式报道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去世的消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60 Minutes)的主持人布莱德利(Ed Bradley)因患白血病在纽约曼哈顿西奈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去世,终年65岁。“以报道天下新闻为己任”的《纽约时报》也在头版右下角用较大篇幅加以报道。《华盛顿邮报》头版还加边框突出了这一消息,给出的版面甚至远大于“布什约见新当选的民主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这条热点新闻。而纽约长岛的《每日新闻》(Newsday)更是在杂志封面似的头版以布莱德利的照片做主图。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1月,《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王克勤接到股民投诉:李学仁,投入55万元在甘肃华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炒股”,过了一段时间,他多年积存的53万元便付之东流。李晶华,1999年7月,在兰州力鑫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炒股”,她买的云南铜业股出现跌停板,李要求公司马上平仓,但报单小姐(法人代表陈耀争之妹)称无法平仓,还要求李再吃进1000股爆仓,结果爆仓之后也不平仓,直至该股出现第三个跌停板,公司才为她平仓,仅这一笔,她的亏损加上手续费就已高达1.6万元。从1999年3月她陆续入到“力鑫公司”的9.4万元,到此时已被洗得只剩3300元了。徐作刚…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一头青牛,走在西去的路上。据太史公司马迁记载,老人出西关时,一位叫喜的关令尹认出了他,对老人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大意是您别就这样离开我们,总得留点文字给后人呀!老人不得已,在关上住了一夜,留下了一篇五千言的著作,名曰《道德经》。  相似文献   

15.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16.
李勇 《军事记者》2005,(5):72-72
对于第一次不能按时读到《军事记》的那种饥饿感,别人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相似文献   

17.
《档案天地》总编辑: 我是年逾古稀的一个老记者,现在退休在家。安享盛世晚年。所幸头脑还不糊涂,读书、看报、上网、打字。随“天下之乐而乐”,盼望的是国强民富,常想的是相识相知老人的健在和遗念。  相似文献   

18.
19.
20.
武汉市民不会忘记,就是他——曾装疯13天卧底偷拍飞车大盗,协助铁路公安干警,将一个由60多人组成的大型盗窃团伙一网打尽;就是他——曾化装成修鞋匠、管道工暗访“黑香肠”加工厂,与不法分子面对面地决斗;就是他——曾在风雨交加的寒夜爬上屋顶,揭开注水牛肉的面纱;就是他——曾为拍摄小偷而与其睡在一起……他以照相机为武器,以城市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