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物理教学的原动力是学生的学习天性,它支配着学生学的行动,也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根本和强大的动力。要构成物理教学高效的动力体系,教师的教必须居于助动力的地位,并使教学的诸多动力具有良好的匹配,这样促使原动力更有效地和谐发挥。当今解决基础物理教学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把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来实现物理教学生产力的巨大解放。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教育》2008,(8):15-15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在《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撰文提出,教学要形成良好的动力体系,必须最充分地依托和发挥人的生命力量,越须找到和拥有教学的原动力,促使原动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学的原动力是儿童的学习天性,是儿童的学。这是因为学是先发的、本原的、自然的,是教育本体的因素,更是最活跃的、多变的目标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学先于教     
学先于教——学是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动力。学是儿童生命的本质需求,它先于教而普遍存在,因而是系统的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和不同因素中具有原发性的行为和动力,是教的天然依托。无论是儿童的生命史还是一个具体的成功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学大于教     
学大于教——学是创造教育教学业绩的根本动力。“学大干教”,源于学的普遍性、内在性和直接性,即其可归结于生命本体,为人之生命力所决定的性质,因之主要依靠学比主要依靠教效益要强大。学的普遍性来源于生命在现实环境中生存的基本需求之自然规定性,因而学渗透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物理教学的原动力是学生的学习天性,它支配着学生学的行动,也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根本和强大的动力.要构成物理教学高效的动力体系,教师的教必须居于助动力的地位,并使教学的诸多动力具有良好的匹配,这样促使原动力更有效地和谐发挥.  相似文献   

6.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就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7.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我们要相信学生是学习的核心。其实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很多学习中的问题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或者是通过体验式学习、讨论后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学生是受教育者 ,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 ,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 ,主动学习 ,善于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教育工作者 ,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艰巨的使命是教会学生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怎样教会学生学习呢 ?就此问题谈谈我近几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一、激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动机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原动力 ,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因素 ,是学…  相似文献   

9.
构建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教论坛》2007,(3S):37-37
和震在《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学应该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谁来教/学”以及“为什么教/学”等最基本问题做出理性反映和概括。对这些基本问题独特而系统的回答.可以构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基本体系。作者认为.如果说教育内容的性质决定教育方式和方法.那么工作知识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即“怎么教/学”)的特性。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即“谁来教/学”)的特性,也是影响职业教育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0.
在讨论创业教育的学习理论问题时,我们面临着传统和现实的两种研究“规则设定”:一是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学习理论一席之地的传统惯例;二是学习理论已经从心理学体系中逐步独立出来而自成一家的现实栅栏。然而,起码有以下两方面的理由驱使我们在研究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时必须研究学习理论:首先,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教育教学过程中既包含着教师教的活动,也包含学生的学的过程。离开教的学和离开学的教,不仅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在反映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追求的全时空性的全人发展,赋予人文素质教育更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我们应从人的角度架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将呈现多元化和发展性的特征,内容具有层次性、鲜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人文素质教育应贴近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在教育合力中全方位推进,在科学的考评机制中有效实施。同时,从人的需要、本质和价值的实现中激发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驱动力,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动机,契合终身教育背景下教育本来意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chang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s economic globalisation, which has demanded and more highly educated work force. It discusses six major changes that are occurring in traditional university education, as a result, and notes that universities have now become a site where adults learn. Universities are becoming institu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final section traditional adult education is reviewed, which is also becoming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education of older adul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普遍而又富有争议的问题,对其动力因素完整准确的把握是认识其变化发展规律的基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是由四大外部动力——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和三大内部动力——知识、人、机构所构成的动力体系,各个动力要素的变化发展和相互作用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4.
自主学习被公认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招生人数的增加,大班教学之普遍,有必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针,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学习策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开展大学教学动力研究既是大学教学论研究应有之义,又是回应与应对当前大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之现实诉求,可以说重视与加强大学教学动力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文章认为大学教学动力研究有求真与致用两大主题,要在坚守教学论立场的基础上诉诸多学科范式对大学教学动力的事实性问题和操作性问题进行研究,当前大学教学动力研究面临研究动力不足、研究方法不妥以及研究视野不开阔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学模式运行的若干相关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在我国已运行多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发展之后,其固有的生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彰显。笔者以为这是环境中的相关性因素制约使然,如教育体制的不适应,学习文化的不相称,教育价值观的不认同,学习者素质不高,教育技术支撑不到位等。这些因素尽管与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必然性的关联,但对其运行却有导引、扩张和制约作用。因此,远程教育必须关注这些因素,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模式的研究现象中走出来,加强对这些因素的因势利导,适时调整各因素的运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及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开放教育基本特征发生了四次巨大变迁。学习资源的免费获得拉开了开放教育的“闸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者的经济负担。但是,面对过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往往容易产生信息迷航,所以开放教育研究者把网络学习资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进行了深度整合,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互联建立属于自己的学术共同体,降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然而,伴随着2012年开始流行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又一次打破了开放教育的壁垒.可以免费在线给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讲座服务。MOOC可能会给开放教育带来的各种契机与挑战,然而,MOOC也存在着远程教育中的一些本源性障碍,这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每一次的变迁,都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加速了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调整与改变。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网络技术来代替教育并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网络的好玩程度已经超乎了人类的想象,利用网络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学习者罹患网络“精神病”的可能。当然,我们可以用网络技术把大学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完善,但大学校园依旧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The main goal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 to transform the structural factors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order to redress inequalities and inequities for historically underprivileged populations (Banks 1997).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at fram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texts. How do teachers interpret the purpose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 suggest that educators are more likely to interpre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using the functionalist meta-theoretical framework (Burell and Morgan 1979) and the positivistic epistemology (Turner 2006). Ironically this kind of interpretation subverts the original goal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a transformative movement.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learning contexts encounters what I would call a “double jeopardy.” On one hand, curriculum processes run into political impediments that are often pervasive, complex, and invisible, wherea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encounter a positivistic epistemology that reduces complex phenomena to simplistic, neutral, objective, and universal standards. I make a case for a radical humanist paradigm that privileges the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of power and place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t the center of educational structures and pedagogy. I attempt to mak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visible and to show how it can be employed to change schooling opportunities and the lives of those who fall in the “Other” category of social theory.  相似文献   

19.
学习分析:正在浮现中的数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逐渐深入,学习管理系统已经获取并存储了大量的有关学生复杂学习行为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改进教学系统、提升学习效果的信息,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一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有必要从分析数据以改进学习的角度,对日益受到关注的学习分析技术进行解读。首先,学习分析技术是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环境的数据,用以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产生的环境的技术。接着,综述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指出其在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学习分析技术可作为教师教学决策、优化教学的有效支持工具,也可为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学习危机预警和自我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支持,还可为教育研究者的个性化学习设计和增进研究效益提供数据参考。最后,提出学习分析技术也存在隐私、准确性和兼容性等诸多挑战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recent trends in basic education provision in India: charting an impressive expansion of enrolment in public schools but a growing concern with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Concerns around quality are seen as a driving factor in the migration of students from the public sector to low fee private schools. While there is evidence of improved learning amongst some low fee private schools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concerns around equity.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for the sake of future gener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move beyond a polemical focus on state or non-state provision but rather to focus on six core questions about education provision: Is it sound pedagogically? Does it deliver meaningful learning? Is it equitable? Is it scalable? Is it financially viable and Is it sustainable? These questions are explored through a review of ‘Gyan Shala’, an innovative low cost education programme operating in the slums of Gujarat and Bihar.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between the sectors is needed to ensure effective education planning which will deliver meaningful learning to 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