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兰 《东南传播》2013,(3):44-47
媒体的公共议题呈现方式关乎媒体能否担当公共领域的职责。2012年初的归真堂事件,引起了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去年2月初至3月末媒体对归真堂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在"归真堂"议题中媒体如何对事件进行议程设置。研究发现,媒体对归真堂事件的呈现经历了从喧哗到沉寂的阶段。媒体主要将其建构为道德议题,诉诸公众情感,但却缺乏理性的协商和深层次讨论,最终导致这一议题在没有实质性讨论结果的情况下迅速沉寂。媒体没有担当起公共领域之职责。"从喧哗到沉寂"并不仅仅存在于归真堂事件中。诸多重要的公共议题都经历过从喧哗到沉寂的演变,这背后有政治、商业追求和专业主义认同等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议题大量兴起,且这些公众议题逐步成为了聚集公众意愿和表达民意的重要平台。通常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议题常常会发生嬗变,所以本文通过具体论述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议题嬗变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议题发展的对策,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医改政策制定过程为个案,以不同类别的四家报纸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力图从三个维度揭示大众传媒报道重大公共议题的复杂性。论文发现:在公共议题的不同层面这一维度,新医改政策制定报道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复杂关系向度中展开,表现为"中央权威下的城市冲突"之特征;在媒介议程与政策过程这一维度,媒介议程与新医改政策制定的关系表现为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与服从既定政策的复杂交错;在何种政治决策框架中展开公共议题报道这一维度,新医改政策制定报道部分具有"协商政治"的特征,同时又是在传统"咨询政治"的决策框架中展开。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12,(3):8-13
本研究旨在考察微博平台上网络“意见领袖”在议题转化成为公众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通过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指标的测量,实证研究了网络“意见领袖”对议题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对某一议题相互交锋的次数越多、讨论的时间越长,该议题越可能被受众所知;而网络“意见领袖”与网络议题扩散度没有必然联系。“意见领袖”在网民对议题从知晓层面上升到表达层面的过程中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衍生议题作为国际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对重大事件的舆论发酵起到至关重要的议程设置作用.在宏观层面作用于海外受众对具体事件的感知与态度,在微观层面影响着国际舆论场的走向.籍此,研究立足北京新发地疫情期间俄罗斯与阿拉伯国家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集中梳理了相关衍生议题,并从主体特征、传播方式和主题归因三个层面上对疫情的长尾效应进行追溯分析.针对衍生议题进行多方位的检视、归因与应对策略探讨,以期为重大公共事件的海外舆情监测与引导擎灯,优化海外舆论格局与国际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考察微博平台上网络"意见领袖"在议题转化成为公众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通过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指标的测量,实证研究了网络"意见领袖"对议题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对某一议题相互交锋的次数越多、讨论的时间越长,该议题越可能被受众所知;而网络"意见领袖"与网络议题扩散度没有必然联系。"意见领袖"在网民对议题从知晓层面上升到表达层面的过程中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公众议题知识库用于描述社会化媒体中讨论的公众事件、话题、参与议题的关键人员和机构,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以及它们之间动态的关联。知识库的本体设计采用多层结构:核心层包含公众议题,即公众参与讨论的事件和话题,扩展层包含参与议题发展过程的关键人员、机构及地理位置,支撑层包含有关的微博文档。同时本体还描述时间维度,以支持对事件发展过程的表示和分析。知识库可以支持议题概貌、发展趋势、相关议题的查询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时代,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能盲目追求爆炸性、独家性,而应充分考虑突发事件报道的社会影响.议题属性设置理论为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一个视角:议程是由一系列议题组成的,不同的议题被赋予不同的显著度,因为在议程中每个议题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而每个议题本身又包含着许多不同方面印每个议题都有其自身的属性,这些属性可以用来评价或思考这个议题.正如媒体对不同的议题的设置会影响该议题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媒体对于某个议题不同属性所赋予的不同显著性,会影响受众对于该议题的认识.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通过对于事件属性的选择,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对绿坝事件进行了全景观察,通过对事件五大焦点的详细梳理,探究绿坝事件引起众议的深层原因在于公权力的越界:公权力过度介入公民的私人领域,且对私权利有失当限制,从而引发公众的舆论反弹.论文也指出:公众通过网络对私权利的诉求,表现了其对当前社会权力/权利现状的挑战;然而,与此同时,这种激烈表达却同样呈现出权力运作的痕迹,由此也部分消减了私权利与公权力对抗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0.
在泛争议的现代社会,争议性公共议题的传播范式由去公共性突出极化的对立冲突范式向动员公众参与的解释协商范式的转换,实质是强调传播由冲突转为建构。公共争议的传播,需要大众媒介应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透过协商与对话,释放公共争议内在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面向,寻求最广泛的社会合意,增加公共争议透过社会利益博弈机制得到调试与解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代表官方的传统媒体在雾霾议题塑造中面临着巨大挑战.政府与其自身的议题面临被疏远的窘境:孤岛效应、语言鸿沟、去中心化等等现象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断裂问题日益明显.公共议题的对话、协商困难亟待解决.这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协调,以共同塑造一个有效互通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朱爱敏 《新闻界》2012,(12):39-43
作者运用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新浪微博维吾尔社区群体互动进行观察分析,认为:该网络社区公共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描述、分析维吾尔文化现代转型问题的议题;有民族歧视含义或被解读为"民族歧视"的议题;贴了民族标签的"抹黑"性陈述;争取民族权利和利益的议题。  相似文献   

13.
算法如今逐渐成为各内容平台的主要内容分发方式,算法媒体的可见性逻辑,内容的个性化转向,使得内容制作者在选择议题时会迎合算法与用户,形成了选择性议题建构.内容制作者遵循算法逻辑,采取关键词、标签式的内容生成模式来制作内容,或是向专业的MCN机构寻求帮助.而算法主导下的选择性议题建构也产生了一系列后果,在个人层面它将用户变...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新媒体、社交媒体的到来,传统媒体中的议题设置功能被重新检验。垂直媒体的权利逐渐向水平媒体转移,传统媒体提供议题设置的第一层议题对象,而社交媒体提供第二层属性,二者可能在主题上达成共识,但在属性上存在分歧。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传统媒体如何通过议题设置让新闻舆论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本文以福建省的媒体议题设置为对象,分析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中进行传统媒体议题设置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环境议题传播维系着环境领域的信息互通、意义共享、对话协商与共赢协作。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分别对呈现政府环境议题构建的传统媒体和表征公众或社会组织环境议题构建的新媒体进行抽样分析,在评述了两类媒体中环境文本在议题选择、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主体角色等方面的差异、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环境议题传播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加广泛、舆论社群心理趋向理性,网络公共事件相关舆论议题演化有着由浅入深、逐渐聚焦的特点。多样的信源、公开的讨论对于网络公共事件的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魏则西事件"为个案,分析社交媒体时代舆论议题的演化路径,并试图探讨网络舆论演化的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讨论《人民日报评论》微博中的青少年议题,总结新闻评论的建设性框架。研究发现,青少年健康议题、青少年教育议题、青少年网络议题是新闻评论建设性框架的主要内容指向。建设性框架主要包括评论写作框架,即“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论的目的框架,即“信息告知—舆论引导—价值协商”。国内建设性新闻评论的未来实践可立足已有建设性评论框架,创新论题论证模式,开发新议题、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冯洁 《新闻世界》2009,(3):98-99
本文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2008年初的雪灾成为媒体议题的影响因素,认为事件的性质、时间、空间、事件中人物的显著性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事件变成新闻议题的可能性。同时,还就媒体呈现议题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考量。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是高度情境化的“集体行为”,即在“张力”情境中,网民群体自发地围绕某个事件或议题展开的“非体制化”行为.2008年前后,人肉搜索进入常态化出现的轨道,且在道德、法律及公权力领域最为活跃,“范例事件”的启发性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人肉搜索事件中,谣言与“刻板印象”和“脚本”紧密相关,暴力在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及道德事件中最突出,且谣言与暴力的相关性显著,但两者与公权力介入的相关性不显著.人肉搜索的“紧急规范”具有情境性、突发性,很难杜绝谣言和暴力,但“紧急规范”可能会表现出一种自我修正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0.
马航事件中,中国媒体的表现成为公共讨论话语场的一部分。中国新闻界的反思和外界指责主要集中在新闻制度、新闻伦理、新旧媒体等专业性层面。但需要追问的是中国的媒体体制如何建构、呈现记者的观念及其新闻实践,而媒体是否有能力通过反思来协商已有的报道框架。文章运用"新闻模板"这一概念工具,探讨了灾难报道模板在此次马航事件中的呈现,认为虽然受到报道模板的制约和限制,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媒体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反思来协商已有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