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走近德阳,仿佛穿越了时空,立刻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感受到灿烂蜀国传统文化的沉积与现代都市风貌的会通。历史的德阳曾是古蜀文化的发祥地,广汉三星堆遗址、孔庙、白马关庞统祠、诸葛双忠祠无不展现光辉灿烂古蜀文化;而今的德阳同样走在历史的前头,全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和东方汽轮机等一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的大型发电设备和轧钢设备占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有世界“轧机之王”之称的宝钢5000毫米宽厚板轧机、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岭澳100万千瓦核电机组、三峡电站70万千瓦水轮机组均由德阳制造装备。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进步。近年来,德阳的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推动下,日益成为中国西部职业教育一颗璀璨的新星。  相似文献   

2.
8月21日,中国职教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唯一的一位地方行政领导身份的发言,四川省德阳市市长方小方就如何把德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作了精彩的发言。其中方市长着重介绍了德阳市政府通过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与会的广泛关注。随后,9月24日的《四川日报》以《德阳:职业教育的春天》为题,在头版头条从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产业支撑等三个方面全面报道了德阳的职业教育。“德阳经验”的成功.将给我们带来众多的启示。[编按]  相似文献   

3.
德阳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县域经济发达,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德阳始终把强化政府统筹作为职教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了政府在规划、资源、政策和办学等方面的统筹,推进了区域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近两年来,我省职业教育战线认真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托"制造业大省"这一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职业学校与各类企业合作办学,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制造业基地"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辛立胜 《现代教育》2012,(Z2):40-42
本文围绕山东省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阐述了制造业基地建设与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了相互渗透、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的联动不仅可以打破制造业"高级蓝领"匮乏的瓶颈,推动制造业发生质的飞跃,更将引起职业教育的嬗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山东省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阐述了制造业基地建设与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了相互渗透、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的联动不仅可以打破制造业“高级蓝领”匮乏的瓶颈,推动制造业发生质的飞跃,更将引起职业教育的嬗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7.
吉林老工业基地已进入全面振兴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升级非常剧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一步深入,这种变化对人力资本需求及职业教育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吉林省职业教育要形成有效供给,必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深化,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在推进校企合作和联动发展方面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1983年建校,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从当时北京市第一所独立设校的职业高中发展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校、全国科研兴校示范基地、全国专业建设示范基地等,在国内、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享有良好的声誉.  相似文献   

9.
王子原 《职教论坛》2004,(9S):40-40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总结基地培养培训工作经验,加强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届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协作会于2004年8月13日至17日在新疆农业大学召开。教育部职成司刘继平副司长到会并讲话。王继平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几年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用力最深、影响最广、成效最大的一项工程。从1999年教育部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至今,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有力地推动了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形成。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依靠建师范院校培养培训教师的模式。充分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和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实施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率先实现了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和开放性。其次,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项目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三,有力地推动了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调动了一大批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上来。对于全国重点建设基地下一步的工作王司长也提出了几点希望:主要是要认真学习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基地在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中的使命感。科学规划,加强培养培训项目研究开发。主动加强同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的联系,更充分得发挥基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总结基地培养培训工作经验,加强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届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协作会于2004年8月13日至17日在新疆农业大学召开.教育部职成司刘继平副司长到会并讲话.王继平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几年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用力最深、影响最广、成效最大的一项工程.  相似文献   

11.
莎剧《哈姆莱特》中的著名独白"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的翻译,历来是译者关注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译文。本文试图通过对众多译文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这句独白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地不断深入,社会急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一般情况下用limx→0sinxx=1解的未定式极限都能用洛必达法则解,能用limx→∞(1+1x)x=e解的未定式极限都能转化为eln形式解.  相似文献   

14.
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现阶段工民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进行重新调整,定位于技术管理型人才。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也应进行改革,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棋盘式的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15年前,谢可滔先生创办了广州白云技术应用学校.当时,仅有5位教职工、8名学生,靠租场地从事短期的职业培训.今天,该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高职和中职于一体、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职业院校,共培养出10万多名各类应用性人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一流的实验室支撑体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一流的支撑体系建设为标杆,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加大投入与建设力度,使深圳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对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描述和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可以吃的女人》是一部关于选择的小说。书中三位女性的选择因其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将促使作为读者的当代女性思考自己的处境 ,并且有可能上升为当代女性回归自我 ,选择生活时可堪借鉴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Influenced by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every culture in the world has a very close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n various way.As we all know,now more and more western festivals land in China,especially Christmas,which brings impact on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s,and it leads to a controversy.As a result,this paper will objectively analyze reasons why Christmas is so popular in China; then interpret deep effects it brings.At last,some suggestions will be given.  相似文献   

19.
以"回电"的方式面向普通读者解读王小波作品,是系列解读之一。《三十而立》是王小波整个艺术创作的奠基作品,是其小说创作渐趋成熟的标志,也是后期小说的雏形。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其"一个故事、一个梦、一个谜"的格局,深入分析王二这一人物形象,并与《时代三部曲》中其他王二们作深层对照,指出众王二与此王二一脉相承,体现其随着岁月流逝,从快乐到苦闷、从纠结到绝望这样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This self-stud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in a preservice literacy course of the first author's narrative of her own schooling. The introduction to that narrative is included in this paper. The full text of the narrative also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school readiness, resource placement, transience, poverty, and teachers' responses and expectations on my school experiences and my sense of self.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students' anonymous responses to the narrative, in-class discussion, students' final course papers, my research journal, field notes, and retrospective re-analysis. The perspective of a colleague who is serving as a critical friend on my journey is incorporated in the paper as dialogical insets interrogating my practices and interpretations. Writing, analyzing, and using the narrative in my teaching served to clarify my understanding of how my childhood and schooling shape my current work. Sharing it with students was built on the belief that doing so would encourage their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for students who have histories and backgrounds unlike their o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