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驻站记者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 ,在取得宏观信息上 ,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 ,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 ,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 ,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 ,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置于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是党报办报的原则和传统 ,也是驻站记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搞好记者站宣传报道的前提。实践证明 ,取得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 ,对驻站工作的开展有两大好处 :一是易于得到当地各级党政干部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从他们那儿 ,更易于了解到重要的新闻线索。1995年 ,我在与遂宁市主要党…  相似文献   

2.
窦永堂 《传媒》2003,(3):56-56
作为报刊社(台)的分支机构,记者站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性。大批驻站记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手中的笔书写出了优秀的答卷。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少数驻站记者由于缺乏自律,出现了不少问题。如:  相似文献   

3.
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用良好的大局观指导日常的新闻采访写作,是对党报记者的基本要求;培养和锤炼自己的大局观,也是多数党报记者都很重视的基本功。作为派驻在省辖市记者站、长期远离本部工作的省级党报驻站记者,工作范围处于全省的一个局部,工作性质又要求把自己所在城市的工作放在全省的大局中来观察思考,存在从“窗口”看全局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张剑 《新闻前哨》2003,(11):51-52
2002年,我在报社编辑部工作6年后,来到襄樊分社工作,成为驻站记者中的一名新兵。对于一个写惯了“经济分析”、“市场观察”,跑惯了政府部门、企业和市场的青年记者来讲,一下子面对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起初的确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一年多来,我逐渐适应了记者站的工作,迈出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专事三峡工程报道的记者之一,在新闻竞争的大小战役中,我深切感受到,世界级的开放性工程,应培育出与国际新闻潮流同步的记者,至少,这里应该催生出一批有职业化理念诉求、职业操守和专业级能力的记者。 第一,职业化的心理感觉 三峡工程报道与一般的时政、  相似文献   

6.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德丽 《新闻窗》2012,(4):42-42
2009年3月,我接受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指派,前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担任驻站记者。总结3年多来的驻站经验,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广播记者,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  相似文献   

8.
叶健 《记者摇篮》2004,(3):18-18
近年来,无论是新闻工作从业人员还是一般读者。对于专家型记者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度报道越来越受欢迎。与之相比,以往的被视为“样样通”的杂家型记者却有被时代淘汰之势。但笔者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驻站记者,需要既“杂”又“专”.“登得厅堂,下得厨房”。平时遇杂事,拿出杂家的本事,迅速出击,有效扩大新闻报道的涵盖面;关键时刻,还要  相似文献   

9.
记者是社会发展过程忠实的记录者和发掘者,要做一个称职的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反映最原始真实的生活,才能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作为驻站记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始终和最基层的群众,和基层的党委、政府在一起,上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下联系最火热的生活,因此是最能够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的。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安徽日报六安记者站工作时的一段经历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0.
《河北广播》2010,(1):I0006-I0006
2010年1月13日,河北电台召开驻站记者工作会议。台长杨兴盛出席会议并讲话,就驻站记者如何适应新形势、研究新课题,开创性的开展工作,提出了高标准的明确要求。台领导魏雁志、刘晓雪、王广文也参加会议和讲话。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广播》2006,(5):I0005-I0005
7月17日至21日全台在11个市的驻站记者齐聚秦皇岛。记者管理部全体人员根据全台半年考核安排就上半年的工作做认真述职,按程序进行考核并就下半年主要工作进行了研讨。党总支书记刘晓雪代表杨兴盛台长与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2.
2000年5月23日,我从编辑部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乡记者站任站长。一年多来,我努力适应河南日报采编体制改革后新的运行机制,较好地实现了编辑部、记者站两个不同岗位角色、职能的转换。此间,深感责任重大,事冗纷杂,力难从心,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在配合与服务上出思路赴任之前,我曾多方请教报社的同仁、记者站的站长,如何做好记者站的工作,也曾多方了解新乡市的工作实际。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工作思路:在报社党委、编委的领导下,高扬时代主旋律,着力为驻地改革与发展服务,适时搞好舆论监督,鞭挞社会丑恶现象,抨击…  相似文献   

13.
驻地方记者站是媒体信息网络中与基层联系的关键节点。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出的及时了解基层(微观)情况的信息尖兵。如何使驻站记者跳出地域局限,增强宏观意识,使其获得的微观信息更具指导性、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是值得认真探讨的。湖北日报记者部组织驻站记者认真研究记者站工作规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总结出许多新鲜经验。本刊特陆续发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做驻站记者已近5个年头了,我深切体会到,新闻报道只有具备较强的思想性,才能更好地提升报道的影响力,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孔奇志 《新闻前哨》2007,(7):112-112
驻站记者,长期远离编辑部,在没有新闻配套服务和支持的境况中,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这就要求驻站记者能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4,(10):38-38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战斗在前沿阵地的士兵。 驻记者站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我经过半年的驻站实践,初步领悟了“必修课”的含义,收获了在“前  相似文献   

18.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19.
陈富强 《新闻窗》2005,(2):42-43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其能力素质与媒体的政治、业务、纪律、作风建设紧密相联。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年驻外,许多工作的开展要依靠所驻地区,必须尊重当地党委和政府。因此,驻站记者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驻站记者怎样才能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0.
驻站记者,就是报社长期派驻在各地的新闻记者。驻站记者的工作和其他一些记者的工作有所不同,除了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