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良 《教书育人》2007,(7):33-34
在新课标下,教学中教师是否善于设疑、指导学生设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作为学生,是否善疑、善思、善辩,自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培养积极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体现。因此,教师在新课标下如何设疑、指导学生会设疑、并探究培养学生的善思、善疑、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标下,教学中教师是否善于设疑、指导学生设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作为学生,是否善疑、善思、善辩,自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培养积极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体现。因此,教师在新课标下如何设疑、指导学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学贵知疑,教贵设疑",设疑贵在"巧".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中设疑巧妙,一贵在把准时机,二贵在研究策略,三贵在遵循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便于学生知疑、解疑、释疑,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工具性的学科,应着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教师上课时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往往会出现台上津津有味、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此时,富有艺术性的设疑,可起到"一石激起干层浪"的效果,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学情,依本据标,适时设疑,才能更好地导达目标,使学生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瞿良中 《湖北教育》2002,(23):43-43
设例要注意直观性。“直观教学是现代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诸如教学图片、教具、录像、影碟、幻灯片等等,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软件、三维动画设计更丰富了直观教学的内容。其实它们既是直观教学的手段,也是直观性的设例,不仅能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在直观性设例方面,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学贵有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通过提问、析疑、解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设疑要简明具体,问题不宜太大、太笼统 有的教师虽然明白设疑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设计的问题过大、过于笼统,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设疑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如教学《怀疑与学问》,有的老师是这样设疑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这个提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问题是否过于笼统呢?我想不如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来解决。 1.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哪些?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第一,要以课程标准作为设疑的指针,进行"逆向设疑"。每门课程的教学,都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通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到哪些知识,形成哪些能力,培养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作为心理基础的。在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就主张实行启发式教学了。《礼记·学记》上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学习,要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不要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鼓励他们自觉地向前,而不要强迫他们顺从;要开导他们积极思维,而不要用现成的结论去代替学生的思考。新教师往往处于这样一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提问技能极为重要。笔者通过从教材的重难点、矛盾的对立面、课堂教学结尾处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凡事只要有“疑”,就会有“思”,也就会有解疑及实践。实践证明 ,精心设计疑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 ,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好钥匙。首先 ,如何设疑呢 ?我认为应在教材和学生自身上下功夫。抓课前预习 ,改变预习方式 ,让学生在预习中找问题 ,针对字、词、句、课题、段落、篇章等内容寻找不理解不明白之处 ,多问些为什么 ,并对提问认真或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奖励 ,以此激发他们寻疑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发现问…  相似文献   

11.
设疑,是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的良好手段。但是设疑应控制好“火候”,不能疑中设疑,这样容易淡化学生的前“疑”,后“疑”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这如同在本来就不平静的池塘里,你尽管投上一块大石头,但是激起的波纹也不那么明显。然而,在一池平静的水中,即使你投上一块很小的石子,激起的波纹虽然细小,但也能明显可见。  相似文献   

12.
学则需疑,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考才会进一步学习,然后才会有所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应带有主导作用,为释疑而教;学生的学应带有主动性,要带疑而学,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成。一、带疑而学中养成预习的习惯。新课改的最显著特征是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为了使预习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布置一些要开动“机器”才能完成的思考题。如教《孔乙己》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思考三个大问…  相似文献   

13.
学习贵在创新。所谓创新,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师的一项战略任务,作为教师必须按照“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要求学习和运用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要将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在21世纪更好地贯彻执行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本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高度来认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自己培养创新精神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学习贵在创新。所谓创新 ,就是想出新方法 ,建立新理论 ,做出新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师的一项战略任务 ,作为教师必须按照“一个中心 ,三个着眼于”的要求学习和运用邓小平教育理论 ,特别是要将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在 2 1世纪更好地贯彻执行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根本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高度来认识。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自己培养创新精神的责任感。创新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学贵有疑 ,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有问 ,…  相似文献   

15.
刘楚勤 《教育艺术》2007,(11):78-79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要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善于设疑、激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把学生引入一个"别有洞天"的境域,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活跃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讲究方法,精心设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一、开篇设疑,创设情境   教学<荷塘月色>,用简短的语言导入后,问: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与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认真地去看书,寻求答案.经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哀愁,来到荷塘,观赏美丽的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17.
18.
设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正宁一中赵芳规○中学语文教学○“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教...  相似文献   

19.
周洁 《小学生》2011,(5):38-3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在多年来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布疑设疑的。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要把语文知识紧紧地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