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围城》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自它诞生以来 ,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强烈关注 ,“围城”在今天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 ,而对《围城》这部小说的主题意蕴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钱钟书先生的另两部学术巨著———《管锥编》和《谈艺录》里借来两个语词对“围城”进行拆解 ,试图说明《围城》揭示的是人类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生存困境 :城外的人急切地盼望 ,以求达到“企慕”的圆满 ;城内的人在期待以后而又产生失望、怨望 ,在痛苦中重新驰骋他们的期望———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无尽期的追求、奋斗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方鸿渐的经历为线索,运用西方浪漫主义的企慕情境对他的教育、家庭、婚姻、事业等进行分析:因为他心怀美好所以去追求,卷进了一个又一个"围城";但虚妄的结果又致使其拼命的冲出"围城",这是《围城》的主题意识,也是人类普遍的"企慕"心理:按捺不住的好奇心与希冀使得人们陷入了一个怪圈: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失望。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对待人生的态度:"短期的积极,长期的消极,因为现实与希望之间有距离",人们应该利用这种"积极"去过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作为知识分子,在世俗社会圈子中,为恋情、家庭、事业等诸多最平凡的生活所包围,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作品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深刻描绘与无情的透视,揭示了其在精神上的虚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围城》和《天边外》普遍存在的围城现象,两部作品在围城结构模式及人与“城”的关系之间的差别,尝试对人生困境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5.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作品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熟练的讽刺方法生动细致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知识分子群。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了当时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丑恶和落后。在让读者审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现实悲剧的众生相的同时,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多层次的人生困境,象征意义涵盖了整个人生而不仅仅是某一社会,某一类人。它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6.
论述小说为何取名《围城》从小说的全部故事情节来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的”故事它不仅指向外部社会,同时也指向人自身.  相似文献   

7.
查尔斯·伯恩斯坦是当代美国语言诗派的领军人物,《人生众生相》是其第三十部诗集《姑娘似的男人》的开篇之作。通过对伯恩斯坦的诗歌《人生众生相》的结构、内容和韵律,以及诗歌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作手法独特性、读者文本互动性及政治和社会性等语言诗学观念进行分析,力图解读诗歌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即诗人对人类个体的尊重、对所处社会的热爱以及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社会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围城》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讽刺艺术高超,独具一格。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讽刺中充满丰富、形象、生动、令人叫绝的精辟比喻;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以及古今中外的典故、轶闻,纷至沓来,琳琅满目;采用独特的象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还常以幽默的笔触、漫画式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神形毕肖地描绘出各色在幽默外袁下露出辛辣犀利的的笔锋,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率先提出了《诗经》中的“企幕情境”一说,它并不仅限于男女怀意,一切人们为之幢憬、向往的事物,而又不能如愿以偿者。都会产生这种“距离怅惘”。“企慕情境”在《诗经》的诸多诗篇中都有鲜明表现,根据其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男女之间的企慕,二是对贤士的企慕,三是对家乡的企幕。这些篇目,在“企慕情境”的表达上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构思,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房媛 《华章》2012,(21)
《活着》是一首演绎生命、讴歌生命的歌.余华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用一种近乎冰冷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故事,在悲剧性氛围里发掘种种人性的善良和光辉,凸现人格尊严的力量,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相似文献   

11.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幽默是语用的效果。创造语言幽默方法很多,比喻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比喻都能产生幽默。只有能够使人产生超常规不协调感的比喻,才能够产生幽默。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这方面的典范,总括它用比喻创造幽默的方法主要有:高贵低俗化、庄重油滑化、严肃轻松化、丑陋美好化、缺陷强大化。  相似文献   

13.
“围城”最初源自婚恋的含义,再推及人生万事。近年来,人们将眼光投向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深刻联系的研究,认为《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无法沟通的小说”。这就将它与20世纪世界文坛最前沿的小说相提并论,因此获得“经典”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围城》中,钱先生运用了大量精辟的比喻,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以及古今中外的典型逸闻,来增强文本的幽默意味。这种幽默非同一般,我们称其为“冷幽默”。其基本特征是:冷中有热,热中有冷,悲剧性与喜剧性难分难解,嬉笑怒骂中又带着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5.
精言妙语是《围城》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钱钟书先生善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而有些比喻背后的道理尤其让人深思,讽刺艺术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围城》中,众多人物的出场常用漫画式的笔法来勾勒,人物显得饱满鲜明,惟妙惟肖。作者还大量运用典故,从中外文化、文学中汲取营养,加大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从“围城”外和“围城”内的民俗心理冲突出发,来分析它们对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影响,进而对小说主题进行重新解读;而“围城”民俗意象恰好象征了民俗心理冲突的必然结果,从而把“围城”内外的民俗心理冲突联结在一起,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及其著作《围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捧及研究,在学科内,有从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学科外,有从文化史、哲学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阐释,更有许多学者对其翻译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围城》的研究,就要加大中西方文化各方面的融汇,为文学研究增加更新的、更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该文论述了《围城》中人物肖像描写的三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直描,展现人物性格的外化形态;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化动态神情的描绘,映现出人物的肖像神采;侧重对人物肖像的美感描绘,突出人物的外貌神韵。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些肖像描写枝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肖像描写上的独到匠心。  相似文献   

19.
实现均衡阶层话语权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阶层话语权却出现了严重失衡。在后现代社会专业化、体制化、有机化、商业化、媒体化浪潮中,公共知识分子消退了,无法有效地承担起社会话语批判的责任,这是影响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失衡的重要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