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实定义]“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在写作学当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明朗的。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又有“虚题”与“实题”之分:所谓“虚题”,就是那些以抽象概念或短语为话题或标题的,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诚信”、198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习惯》、1994年的高考命题《尝试》,都是比较抽象、含蓄或主观性较强的话题或命题;所谓“实题”,则是一些…  相似文献   

2.
思乡怀人诗的虚实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即如古人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商业活动中的广告创意也呈现新的趋势:传统广告比较重“实”,如产品的实有属性、性能、外观等;而现代广告在此基础上,注意在“实”与“虚”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5.
“虚”与“实”是包括雕塑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语言之一。在雕塑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能产生出音乐般的节奏韵律,使观者产生审美上的愉悦。雕塑的“虚”与“实”通过雕塑的瞬间动态,发挥联想,具有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特性。雕塑和其他艺术一样,“实”的艺术表现出明晰与严谨,正是因为有“实”的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虚”的雕塑艺术创造,才具有其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津源 《新读写》2008,(5):40-41
先实后虚 升华主题 让我们以“其实门开着”为例。“先实”是指考生在考场上迅速从生活积累中提取一段与实实在在的“门”有关的经历,进行具体叙述;“后虚”则指收尾时运用精炼的语言自然点出“门”的比喻、象征等虚化义,亮出文章主题。这种先叙后议的笔法较为多见,考生容易上手,成功的关键是“叙”要定向,“议”须精要。  相似文献   

7.
从虚指和实指两方面对“九”作出解释:“九”在“九歌”和“九辩”中作虚指:在“九章”、“九怀”、“九思”、“九叹”中作实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探讨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与虚构的原理,从而探讨作品在处理“七实”与“三虚”关系方面的是非得失,并进而论证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对于英语中以实喻虚的形象表现手法,在英汉翻译时,应设法维系其原文的具体性及形象性。一个常用方法是将英语的“以实喻虚”译成汉语的“以实喻虚”,即“实”作“实”。将“以实喻虚”表达中的“实”作“虚”译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这仅限于在直译行不通的情况下才采用。  相似文献   

10.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的概念,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虚则无所谓实,没有实也就无所谓虚。在文学上虚虚实实运用得当会使文章增彩,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艺批评十分重视虚实关系的分析,而此问题又是当前古代文学分析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以实出虚”。即通过部分有形描写,借助于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等作用,产生一种必然的联想,从而形成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化实为虚”。即把自然界的实景物,通过艺术描写,化为作家虚的情思。即运用“造境”手段,通过幻想、想象或虚拟未来生活的“理想图景”。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以虚出实”。即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侧面间接描写或烘托为主,而以正面直接描写为辅的方法,来突出艺术形象特征。如《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 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在古代文学分析评论中,具有继承、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佳  向希 《科教导刊》2023,(26):124-127
目的:探讨“理+虚+实+练”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方法:选取湖北恩施学院2018级9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抽样的方法分作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5名护生,对照组采用云班课线上辅助+线下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组45名护生,采用“理+虚+实+练”教学模式,完成教学。结果:课程结束后比较2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核心能力提升情况,研究组各项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虚+实+练”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应用后,使学生能深度掌握护士的核心能力,获取临床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虚+实+练”教学模式,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教师成长及课程社会服务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14.
虚概念的“真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所指对象的概念,概念(包括实概念和虚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真假特性是判断(或命题)所独有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对应物并不构成真假问题,只构成实虚问题,主或虚概念有真假的主张或违反逻辑或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5.
学校中所弥漫的务实倾向,以及大学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和务虚性,使大学语文正在慢慢地被边缘化:面对整体务实的大环境,大学语文教育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把握好“实”与“虚”这两点。“实”的方面,一、文学与生存之道的紧密相连是大语教师们今后可以着重发挥的地方;二、用“实”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虚”的方面,“虚”是文学的存在之本,大学语文在务实的同时,不能丢弃文学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6.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作文命题往往有虚实之分。“虚”主要指命题对材料、体裁和内容的不限定性;“实”则指命题上对材料、体裁和内容有具体的限定。在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平时进行写作训练的命题,主要应以“实”为主,即多命要求具体的实题,少命要求宽泛的  相似文献   

18.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二引文:“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里的“虚”是指思想感情,“实”是指景物形象。如果只在诗中写“虚”,干巴巴地抒情,当然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堆砌景物,定然缺乏生气。因此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是一种将某种心情加以物化来表达的手法。所谓将心情物化,就是将无形的抽象的心理状态,用有形的景物状态去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9.
根据概念的定义,概念不应划分为“虚概念”和“实概念”,而且概念的虚、实划分带来了许多矛盾和不利后果,总的说来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20.
文言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实词数量多.义项多.变化也多。怎样来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呢?这是每个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教学中.笔者化“虚”为“实”.总结了几种文言翻译有章可循的方法。在准确推断、解释文言实词含义和正确翻译文言句子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