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学年,我们把“探究—研讨”法运用于小学自然第二册《鱼》一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提出的一种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小学自然教学法。它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部分。“探究”是让儿重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亲自动手,去探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实物材料;“研讨”是让学生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疑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运用集体思维,获得科学结论。在《鱼》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是怎样运用“探  相似文献   

2.
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所谓“探究”,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把一些实物材料发给学生,这些材料是教师在课前针对儿童所学的不同思维阶段及要求他们建立的概念而精心设计和选择的,然后要求他们尽量动手拔弄、操作这些材料,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体会、  相似文献   

3.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把教学分成“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各种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已被广大的自(?)教师所采用,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刚跨进小学大门的一年级的儿童,他们年龄小,行为上自理能力差,独立研究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往往抓不住要点,用“探究—研  相似文献   

4.
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所谓“探究”,就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把一些实物材料发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尽量动手拨弄。操作这些材料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  相似文献   

5.
兰本达认为概念意味着一种思想运动的型式,一种属于抽象范畴的创造性思维;“探究—研讨”教学法则帮助儿童从经验上升到概念;而教师科学地引导儿童开展“探究—研讨”活动,才能真正地引起儿童的行为变化,使儿童真正走向概念之路.  相似文献   

6.
“探究——研讨”教学法,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来进行教学、所谓“探究”是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操作和实验去认识事物;而“研讨”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获得科学结论;这两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笔者认真学习这一  相似文献   

7.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点—面—体”的发展过程。如果说,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给十九世纪末的儿童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由“点”到“面”的时间标尺,扭转了把儿童看作为小大人的错误观念,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则给我们展示了儿童思维、认知等心理过  相似文献   

8.
“探究——研讨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提出的、在理科领域的科学实验方法。所谓“探究——研讨法”就是先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有结构的材料,让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去动手、动脑、观察实验;提出问题(或假设)、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通过研讨形成科学结论(或概念)。因此,  相似文献   

9.
提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舞台,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探究——研讨”教学法因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被普遍采用,在探究研讨过程中,必须把决定探究问题的目的、方向和方法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出教师铺垫,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在实验中主动探究研讨,积极思维,促使学生成为科学精神、科学品质与科学意志的人。  相似文献   

11.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提出的小学理科教学法。课堂教学主要由“探究”和“研讨”两种主要形式组成的,故而得名。“探究”阶段是由教师提  相似文献   

12.
“自行探究”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研讨,然后自己综合、归纳、概括,获得结论。让学生“自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如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我曾有过模糊的认识,认为“自行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要求,自己去观察、实验、研讨,归纳得出结果,教师只要最后把正确的结论概括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就行了。只强调了“自行”,却忘掉了“指导”。结果“自行探究”变成了“放任自流”。最后,学生是一无所获。比如,我刚开始教《自然》第十一册第七课《杠杆》这一课时,就是这样让学生“自行探究”的,“自行探究”后,要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都摸不着头脑,他们的答案是“这堂课真好玩”。  相似文献   

13.
现行自然教材的编排,从儿童的认识规律出发,体现了“探索过程在前,探索结果在后”的教学原则,它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有些自然课教师却不习惯使用新教材,认为新教材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不明确,结论具有“隐蔽性”。殊不知,正是这种教材中的设疑,才唤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尔后通过研讨,把思维活动转变成语言,形成概念。“探究一研讨”法,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宗旨。一、在权作实验中思维发现,在集思广义中抽象出征忠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一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  相似文献   

14.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法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组成。在探究环节,教师选择与新授科学概念相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即各部分联系紧密,通过其相互作用能揭示一系列有关现象的材料),按层次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科学启蒙教育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曾经说过:“发现意义、领会意义是经历、参与的结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就不可能演化出意义。”我在自然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精心地为学生设计探讨程序,组织构建材料,引导学生自由地、独立地通过观察、试验、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等活动,亲身经历“探究—研讨”过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试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研讨”过程分四步进行。 一、提出探…  相似文献   

16.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认识对象的解释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教学中,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激发情趣,诱发“探究——研讨”的动机;其次,要精讲巧问,多次实践,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再次,要集思广益,协作发展,培养学生集体研讨的能力;最后,要创设条件,主动参与,为学生“探究——研讨”提供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英国教师联合会(the NationalUnion ofTeachers,NUT)2005年4月2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主题为“为了我们的所有儿童”的第12期官方杂志《英国教师联合会新闻通讯》(NUT News)的主要内容是《2005年大选———对候选人的问题》。英国教师联合会认为,“教师、家长和公众的共同目标是给我们所有的儿童提供尽可能最好的教育”,“我们想要我们的儿童成长并拥有幸福欢乐、发挥潜力和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与他们息息相关,我们需要他们成为成功者”;“为确保我们的未来,就需要把我们的税金向他们投资,以给儿童和年轻人提供重要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在其课堂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探究和研讨。课堂上,儿童们在对教师所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认真,充分的探究后是会有很多发现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差别,如发现的深浅不同,多少不一样等。一般说来,这些差别在研讨活动中会通过互相补充,相互影响而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9.
刘默耕老师把自然教学比作“过河”,主张让孩子们自己找路过河,不能让他们躺在软卧车厢里舒舒服服地过河去。科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引路人”和“指导员”,激发儿童的探索动机,帮助儿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减小他们探究的难度,使他们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愉快。  相似文献   

20.
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上开展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在课堂上更积极更充实地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用数学”中使课堂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