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乾、嘉之际,人文思潮涌动,"情"获得重新强调。伴随着情与理的冲突,清代诗学思想逐渐潜移暗转。在这样的诗学氛围中,袁枚与曹雪芹独具一格,崇尚性灵,强调真情。但在诗的发生方式上,袁枚强调"感兴",曹雪芹重视"立意",这是二者诗学观上的重大区别。通过比较曹雪芹与袁枚这一不同看法,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感兴"的运思方式更符合"性灵说"这条诗学潜流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兴会”与“刹那”这一对诗学范畴的异同相较,对袁枚与佩特的诗学观进行了在总体诗学的背景下的比较尝试,试图.通过这种具体的范畴比较来揭示中西诗学的一致与差异之处。袁枚的“兴会”与佩特的“刹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二人在生命性、直觉性、形式美上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审美情趣。这种比较有助于对袁枚诗学地位的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3.
姚鼐与袁枚的诗学论争是嘉道之际诗坛的重要事件.二人虽有不错的交情,但诗学观却有着较大的分歧.姚鼐代表的桐城诗学以理学为根基,提倡人品与诗品的统一;袁枚则反感理学,艳情是其性灵诗学的主要内容.袁枚提倡性灵,对俚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姚鼐主张人品的纯正,自然要求诗歌语言及情感格调高雅,对俗体诗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之情.性灵诗学注重天赋,轻视后天的努力,反对模拟;桐城诗学虽不忽视天赋,但更看重人工,主张由模拟求变化.姚鼐在与袁枚的诗学论争中,凸显了桐城诗学的特色,桐城诗派由此成长为嘉道以后诗坛的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今人多以为张问陶的诗学思想与袁枚相同,且前后始终一致。其实张氏的诗学思想前中后三期变化颇大,前期论诗主张"诗发乎情,情触于遇",特别推崇杜甫以及李白,崇尚清狂大气与风骨,所谓"狂到杜陵甘作客"",清狂才称谪仙人"",大声有骨是奇才",核心当是"大声有骨",但也提到"真"与空灵,为中期诗学的发展嬗变奠定了基础。这种诗学观当是张氏少年壮志与巴蜀先贤影响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学界谈论赵翼、袁枚,多注重二人的相同点,对其诗学观之不同,则少有探究.本文从二人在诗歌创作的性情、才思、养气三方面,探究其不同.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对有清一代的袁枚十分推崇,这包括赞赏其天赋独厚、性灵自由、思想解放、民本思想和退隐独居等很多方面。不过,林语堂有更多地方与袁枚不同,像宗教信仰,科学、平等、自由等现代意识,白话文体,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观等都是这样。还有性情的差异,即袁枚生活放任甚至放荡,而林语堂则更为自律节制。  相似文献   

7.
袁枚作为性灵派的代表人物,在学术界研究的热度一直很高,对其诗文以及性灵说的研究是当下最为炙热的领域。有关袁枚生平行年的专门性著作也有不少,最早为方港师于清同治九年所撰《随园先生年谱》,是谱虽系简谱,但有开拓之功。最近者为傅毓衡著《袁枚年谱》,记述更加全面,内容更为丰富。本简谱在作者《袁枚全集》附录《随园先生年谱》的基础之上,抓住性灵学说诗学思想的主脉络,勾勒其变化的轨迹,希望对学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随园诗话》是一部充满辩证思想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它在标举真情、个性、诗才等性灵说的同时,亦关注学问、仿古、人巧等一系列诗学问题,并表达了深刻的见解,集中体现了袁枚辩证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对袁枚的批评 ,无论是偏于肯定还是偏于否定 ,乾嘉学者在袁枚光环的强力幅射下 ,对袁氏之批评多停留于表层的感性体悟而难以深入。道咸以降 ,袁枚光环的逐渐淡漠 ,使人们得以毫无顾忌地踏入其诗学园囿 ,并由此而裹挟进风云变幻时代的诗学追求 ,这在否定派的批评中表现得最为强烈 ,而随园诗学也因此而得到深层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随园诗话》初论谭再励《随园诗话》是清代中叶袁枚(字子才)撰写的一部诗话著作。袁枚在诗中提“性灵”诗学理论,以反拟古、重个性、求创新为旨趣,较准确地揭示了诗歌审美特性,在当时与后世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性灵”理论的提出,其实并非始于袁枚。郭绍虞先生就...  相似文献   

11.
列名"金台十子"之中的田雯虽盛有诗名,且以诗学传家,但他的诗论历来却不引人注意。这主要是因为他追趋王渔洋而未形成个人的特色。他的诗学观念在很多地方都与王渔洋桴鼓相应,是王渔洋推崇宋诗风的积极应和者,而且他毕生都保持着对宋诗的喜好。从他的诗论可以看到康熙间诗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2.
梅尧臣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缘于其平淡的诗风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由于梅尧臣的作品风格多样,也导致了对梅尧臣“平淡”的诗歌特点的不断争论。从梅尧臣诗歌在描写上的追新与锻炼,情感上的深刻蕴藏和形式上的散文化风格方面.对梅尧臣的“平淡诗风”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梅作为清末民初新旧思想交替时代的文人,其婚姻观、女性观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他思想的进步性表现为同情当时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的女性,对必须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深刻批评,且较早涉及女权问题的探索。但作为旧时代的文人,他仍然将女性的不幸归结为刚刚萌芽的自由恋爱,体现了其婚姻观、女性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考索袁枚的词学活动及灌注其中的词学观念,可以为从一个侧面揭示乾隆词坛的词学面貌提供帮助.袁枚的词学活动及与之相关联的词学观主要见载于其<随园诗话>,其中词学活动大致包括以词交游酬赠、搜罗词作并录入载籍、创作与词有关的序文等三个方面,词学观则基本上笼罩于其"性灵说"诗论之下,均能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个体特征与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致力于新诗艺术创作的诗人,冯至对新诗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形成了日渐成熟的诗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诗人思维认识的不断提高,其诗学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即从20年代的抒发真情实感的单纯传统的诗学观到40年代追求实存的现代主义诗学观,又从50年代受“左倾”诗潮影响的诗学观再到新时期以后日臻成熟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6.
梅帅元的戏剧创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征。这种浪漫主义特征显著地体现在其诗化的戏剧风格。梅帅元戏剧诗化风格的表现技巧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戏剧冲突的诗化处理;其二是戏剧情节的诗意营造;其三是戏剧语言的诗性抒写。这种诗化的戏剧风格不仅继承了传统戏剧的抒情传统,而且表现了广西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学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在诗学评论中,批评家们都非常推崇钟嵘提出的"滋味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风力"和"丹采"的融合统一。而宋代梅尧臣却持诗歌贵"平淡"的诗学观点。梅尧臣和钟嵘的主张同是诗歌的审美理想但却相反,这乃是源自他们主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梅尧臣所说的"平淡"更侧重关注人自身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是一种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是人生的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性灵派为乾嘉诗坛影响较为广泛而深远的一大诗派,其后期主要代表有孙原湘、王昙、舒位、张问陶等。比较之下,孙原湘就诗论而言,虽无正式的论诗形式,内在精神却比张、舒等与性灵派主将袁枚更接近,更具性灵派风尚;就创作而言,也许内容、境界上或有不及舒、张者,而表现手法上却往往能以巧思、神韵胜人一筹,更能体现性灵二字;就与袁枚的交往而言,相对于其他三人也更为亲近,因此,堪称性灵派的殿军。  相似文献   

19.
钱孟钿,乾嘉年间著名女诗人,善词,工绘事。著有《浣青诗草》《浣青诗余》《鸣秋合籁集》,深受袁枚的赏识并成为诗弟子。通过对其诗歌成就成因之探析,发现家族因素是其主要原因。以其为个案,可以看出清代乾嘉年间常州女性诗坛的兴盛,得益于江南文化的发达,得益于家族文化的积淀与涵蕴。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宣城,文人荟萃,尤在诗画领域,不乏俊杰,诗史、画史广有记载,绚烂夺目。梅清作为其中的代表,本以诗歌彰名,因擅画学,独立面貌,被时人尊为宣城画坛领袖。考察梅清的画学成绩,不独笔墨“盘礴多奇气”,題诗、跋画,亦有丰富的思想呈现。总括起来,盖由他的三方印文所传达,即“古人在我”、“不薄古人爱今人”和“我法”。梅清师古人,厚今人,古今笔墨皆为“我”用,综众家法窍,合作出他的清淡若影、松秀奇绝的山水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