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圣人由巫演化而来;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也就是说,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人”,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圣人是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人。尽管在时间长河的淘炼中,“圣人”经过历史的深度整合,似乎变成某种抽象意义的表征,但在钱穆看来,圣人仍是一平凡人,他在历史文化中生成,在现世世界生活。钱穆始终强调的是,这种成圣的可能性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圣人乃是于平实中见圆满,理想上一最普通的人格,即是一最高人格。  相似文献   

3.
随着宋明理学家们为儒家学说寻求终极根基根据的言论著述日趋系统,以及对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越发强烈,学者们对圣人观或者说理想人格的探索和追求在中国哲学史上又掀起了一轮高潮。而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带有平民化倾向的圣人观,成为儒家关于圣人观学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并对后世相关理论的出现或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王阳明对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理解,认为圣人理想人格境界是由圣人之心、圣人之道、圣人之志、圣人之知和圣人之功等五个方面构成;强调圣人可以学而至,并向人们指出了成圣之道——"致良知",包括格物之功、立志成圣、从好善恶恶到为善去恶的过程,同时还告诫成圣过程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家、儒家、佛家都极为重视圣人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作进一步的梳理,重新发掘圣人传统在今天的现实价值.本文简单追溯了"圣人"观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了朱熹、王阳明的成圣观点,并总结了圣人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6.
传统儒者刘基的历史观是围绕何为圣人、圣人何为两大问题的解决而确立,圣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前景一片光明,圣人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变化的神妙法则,掌握并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命运。在刘基看来,孔子是传统儒家中圣人的典范,儒家的圣人之道可学而成,闻善言、行善事则是致达圣人之道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圣人观念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巨大,人们一方面仰望崇拜圣人,另一方面又在"涂之人可以为舜"的鼓舞下努力希望成圣;于是,圣人一方面高远抽象,另一方面又切实可成:这种不即不离的张力结构正可为我们理解意境范畴的创生及其本质补充一个视角。如此观照下,可将意境范畴理解为圣人境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简帛《五行》篇实质上是儒家的圣人论,论证圣人何以可能.简帛《五行》篇的结构有其内在关联性,蕴含着儒家思想体系的内在理路及认识贯通内心之德与外在之行而能使人转圣的哲学意蕴:第一部分(1~9小节)指出儒家体验生命的五种认识境界,进而表明能五行皆形于内且为一即为圣人;第二部分(10~24小节)就五行的各个生命境界作了深入论述,阐明了“君子集大成”之理;第三部分(25~28小节)进一步表达四知成圣法是儒家成圣的具体实践修法,论证人是可以成圣的.  相似文献   

9.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圣人理想人格独具特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本文主要探讨了荀子圣人理想人格对当今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作用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今礼学教育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明道学的三大主要流派: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都有成贤成圣的愿望,有对“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但三者在圣人的境界层次上,在成圣的途径以及在成圣的难易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同时,只有陆王新学才把圣人的神秘面纱揭掉,一步一步把圣人拉回到现实中来,到王门后学诸如王艮等人那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把这种趋势推到极致。  相似文献   

11.
"忠恕之道"本是先秦儒家人际交往行为之圭臬,但经后世朱熹等儒家学者的注疏递嬗而意涵不彰。朱熹更是站在理学的高度,分别从天地、圣人、学者的层面,运用"理一分殊"范式,从本体论,体用论,对"忠恕之道"进行了建构。这种建构缩小了"忠恕之道"的内涵与外延,且与基督教的"黄金定律"相比,在传播意义上,缺乏经典表述。其实,先秦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二者,紧密结合,是对"忠恕之道"的经典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圣人,我国古代民族文化最高贵的理性之魂,由先秦儒道等各家各派共筑而成。当古代先民从神的空幻迷茫的天国里重归于现实世界有望企及实现的社会理想时,均不约而同地确立了新的崇拜偶像──圣人这一极至理想人格的目标。可以看出,在儒道共存的形式体中,他们均以圣人为最高的智慧化身、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高的政治理想。但他们在把握圣人这一最高理想人格的内在精神时,却各以有为和无为为自我最高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其各家内部却又有不同派系自我标榜的种种异样的目标模式。于是,从先秦儒道圣人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文化最高理念的最大精神支柱,及其内在各种理论情结共同营造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庞杂的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宋明道学的三大主要流派: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都有成贤成圣的愿望,有对“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但三在圣人的境界层次上,在成圣的途径以及在成圣的难易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同时,只有陆王新学才把圣人的神秘面纱揭掉,一步一步把圣人拉回到现实中来,到王门后学诸如王艮等人那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把这种趋势推到极致。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圣人是实现由天下无道走向天下有道的秩序建构主体,是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的统一。先秦儒家圣人秩序建构关注的焦点不在于普遍性的规则、制度本身,而是作为制度、规则依据的伦理价值,主张通过重建凝结社会的核心价值以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礼崩乐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黑暗,战争频繁,促使先秦诸子开始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各家的圣人观念由此产生,儒道两家的圣人观念有诸多不同,儒家的圣人追求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重视社会伦理道理,重义轻利,主张通过“修已安人”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道家的圣人追求隐士仙客的精神境界,反对仁义道德,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家学派鼻祖"的孔子,可谓是稳坐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头把交椅"。即使朝代更替、历史更新,孔子依然是大多时期的思想标杆。他不仅被奉为"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弟子为其撰写的《论语》更是成为"儒家经典",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17.
根据自身对人性问题的认识,先秦诸子论述了一个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人,也就是君子或者圣人.君子拥有一个以仁爱为根本的综合性的人格系统,其中包括:充沛的爱心、豁达的心态、快乐与宽容、坚守原则以及充满自信.圣人则拥有比君子更高级的人性境界,掌握了事物最根本的规律.但是在先秦文本中,圣人不是一种神性的存在,它在人性的范畴内被定义和讨论,其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生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以圣人为师"文学理论体系的完全定型是有渐进之序的。具体来说,先秦是萌芽时期,两汉是酝酿时期,魏晋是形成时期,南朝是定型时期,其中《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以圣人为师"文学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刘勰建立了严密的"以圣人为师"的文学理论体系。从圣人方面来说,有圣人之心、圣人之情志、圣人的为文之术;从一般的作家方面来看,有一般作家的心、一般作家的情志、一般作家的为文之术。在古代,崇儒、尊经、崇孔是"以圣人为师"文学理论体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人类与生俱来的模仿思维也是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丁国友 《教师》2011,(8):111-113
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曾围绕这一目标探讨如何成为圣人。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亦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自我限隔、资质气质、物欲意见以及邪说的影响,使得人的本心被遮蔽,故而与圣人目标渐行渐远。因此,人要成圣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工夫去蔽明理,使本心澄明,从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由之境,成就圣人事业。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之“孝”是平等的,主张父子对等,主张谏诤,反对盲从.但是在与君权的斗争中,先秦儒家处于绝对的劣势,使得其不得不接受君权对先秦儒家之“孝”的篡改.结果是先秦儒家之“孝”中积极的一面被忽略,代之以专制、奴化的成分.这种变异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方面,先秦儒家之“孝”理论本身不够完善;外因方面,统治者发现了先秦儒家之“孝”的弱点和漏洞,并利用其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