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骆文盛乃明代湖州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为人清正磊落,任翰林院编修多年,晚归乡里,严毅守节,为人称道.依据相关典籍,勾勒骆文盛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了解这位明代湖州著名文人.  相似文献   

2.
闵如霖乃明代湖州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为人宽厚,历官清华,一生三典文衡,一主武举,奖掖人才颇多.依据相关典籍,勾勒闵如霖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了解这位明代湖州著名文人.  相似文献   

3.
湖州社会经过明初较长时间的安定发展,中叶以后,特别是嘉靖万历年间,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因而万历以后的湖州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反映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兴起,形成了明代湖州文学的显著特色。对此,我将另作专文论述,本文只谈明代湖州文学中的诗、词、散文情况。明代的湖州诗文,正如整个中国文学一样,传统的诗、词、文成就不大,不及唐宋。但明代湖州诗文也有其特点。一是诗文的作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湖州籍的诗人、文人就有58人,流寓或客游湖州的也有24人。而且出现了作家群:如臧懋循等湖州“四子”,茅坤父子,凌濛初等戏曲群体作家兼及诗文的。再者,明代诗文流派甚多,湖州文学家中,也有“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茅坤,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等。从文学作品内容看:由于明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刘  相似文献   

4.
湖州诗歌的发展和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一样,唐代是黄金时期,清代又呈现复兴的情况.清代湖州诗歌的复兴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诗人及其留传的作品之多,为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所不及.据部分资料统计,清代留有作品的湖州籍诗歌作者有160多人,加上词人,总共有200多人.而六朝至明代,湖州籍的诗词作者留有作品的,总计只100人左右,与有清一代相比,数量上相差较大.而且清代的诗歌作者,大多都有诗歌集子.  相似文献   

5.
湖州文学中,词起于中唐张志和《渔歌子》,至宋而大兴,张先、叶梦得、周密、姜夔及刘一止、沈与求、葛立方、吴潜、吴渊等都为湖州词坛献上了绚丽的花朵.元代赵孟(兆页)家族、明代董斯张、陈霆等人虽都写词,但主要成就不在此.至清,词人辈出.正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一样,湖州词学才呈现复兴气象.湖州清代词学的复兴表现为:第一、词人数量之多远过两宋,仅就《全清词钞》和《国朝湖州词录》两书统计,清代湖州籍词人留有作品传世的有  相似文献   

6.
明湖州词人顾应祥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应祥乃明代湖州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数学家,一生政绩卓越,著述颇丰.依据相关典籍,勾勒其生平事迹,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了解顾应祥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7.
顾佐是明代鼎盛时期仁宗、宣宗两朝的名臣,他多年执掌司法监察机关——都察院,为人刚正廉洁。面对永乐末年以来官场腐败的局面,他坚持不懈地对都察院属下的御史系统进行整肃,进而澄清其时官僚系统,使吏治为之一新。他的改革活动使宣德朝的都察院充分发挥职能,有效地抑制了官场贪污腐败现象,顾佐本人则为封建社会晚期盛世“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论述清代名臣、泉籍人士李光地对清初我国数学研究及数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忠肃·忠毅·忠烈──从谥号谈明代的三个名臣山西李志清,苏宝银忠肃、忠毅、忠烈分别是明代名臣王翱、左光斗、史可法的谥号。所谓谥号,就是古代帝王、大臣或其他有名望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被加封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从谥号这个终结性的评语上,我们可以了解一...  相似文献   

10.
湖州制笔业自晋唐发端,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繁荣。明代居室装饰的审美需求导致了书法、绘画风格的创新变革,影响了书画家对毛笔的取舍,使得羊毫毛笔应运而生,大行其道。在制笔原料本地化、制笔良工群体的形成以及制笔业商品经济的萌芽等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湖州制笔业在明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刘一止是宋代湖州著名的政治家和文人.其为人清廉耿介、刚正不阿,诗词创作自成一家,曾以一首<喜迁莺·晓行>词在当时获得"刘晓行"之美誉.通过对刘一止生平仕履及其交游的考索,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刘一止这一宋代的湖州名家.  相似文献   

12.
胡瑗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胡瑗曾在苏州、湖州和中央太学任教二十多年,特别是主持湖州州学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其教育思想实践于湖州,成熟于湖州,湖州在他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胡瑗与湖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对湖州的山水眷恋不已,最后他选择了湖州作为安息之地。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14.
杨亿,北宋文臣,生于信州玉山县县斋。七岁能著文,十一岁时,太宗亲试而授官,自此一生以词艺进,官至翰林学士。然亿性刚劲寡合,仕途起伏跌宕,晚年被群小所攻,遂生挂冠归隐之思。天禧四年(1020),受宰相寇准密令,草表请太子监国,事泄受累,忧惧而终。而作为西昆体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由前期的终身立朝之志、爱国忧民之心到后期的唱和酬答、借古讽今。究其原因,与其生平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先谦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先谦系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作家、教育家,亦是湖南一师第一任校长及其前身城南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他虽为官多年,但教育实践贯通一生;虽政治上保守,但教育思想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但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理念与出世的“隐逸”情怀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使陈法的仕宦生涯一直处在“仕”与“隐”的往复之中。在仕宦的不同阶段,陈法的隐逸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渴求悠游山林到吏隐,陈法一直在努力找寻着“经世”与“隐逸”的平衡点,但终因其刚直的性格,陈法最终毅然放弃了仕途,实现了彻底的归隐。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曹松一生交游甚众,和众多的诗人有着唱和,但仕途坎坷,颠沛流离;而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却又关心民间疾苦,厌恶战争;身为唐代才子,创作甚丰,留给后人一百多首诗歌,亦颇见功力。  相似文献   

18.
明代诗人李蓘及其诗歌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Gun是明代后期较名的南阳诗人。他富于才华,为人清高、胸襟开阔,一生喜游山历水,向往恬淡的田园生活。他四十岁以前为官但官职一直低微,颇不得志,四十岁后如愿归隐田园。他的诗可分为感遇诗、山水诗和田园诗等,表达了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赞美与陶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汪藻是北宋末、南宋初的名臣,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在人生经历上,他历任多职,然颇坎坷。汪藻丰富的人生经历影响到他的文学和史学创作。在宋代文学史和史学史上,他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宋琬作为"国朝六大家"之一,其诗歌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对于他入清之后即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的行为却很少有人提及。宋琬在清初的身份和经历比较特殊,他以"白衣秀才"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不属于"失节",但其世家弟子的身份和举家被清兵屠戮的灭族之仇对其心态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宋琬仕清的矛盾心态与缘由,并叙述了仕清行为对其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