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二元对立的拆解:读《北迁的季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迁的季节》描述的是被殖民国家苏丹民族独立后,所面临的民族内部的矛盾和困惑。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小说中体现的二元对立的民族主义思想受到批判,说明被殖民国家不能在民族主义的煽动下,为自己复制一个颠倒的东方主义,只有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先进的思想文化,批判地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抛弃二元对立的民族主义思想,后殖民国家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苏丹著名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北迁季节》描述了独立后的新兴国家苏丹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分析小说中男女主角和叙述者对东西方固有模式的颠覆,旨在进一步解读该小说的深层蕴意,并阐释独立后新兴国家有识之士们的颠覆精神。  相似文献   

3.
塔伊布·萨利赫被认为是一位探寻中西方矛盾及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政治"性作家,他的《北迁季节》是对他"政治"性作家的头衔精确详尽的阐释。尝试对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进行解构,对文化殖民的强有力反击,并对西方殖民话语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4.
《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的女权运动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吉尔曼的代表作。本文着眼于故事的内容、语言与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以揭示在父权制社会中,吉尔曼试图唤醒女性争取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强烈愿望,以及她如何成功的颠覆男性话语霸权,达到女性自我言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肯尼亚殖民史中,女性遭受着英国殖民文化与本土父权文化的双重压迫。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恩古吉·瓦·提安哥的《一粒麦种》,分析殖民时期肯尼亚女性背负双重枷锁的生存状态,同时揭示殖民时期白人女性不幸的生存图景。通过这一视角的解读,体现出作者对肯尼亚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白人女性尴尬处境的同情和惋惜。  相似文献   

6.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视角,本文探讨了女性对男女二元对立的颠覆。其中苏菲亚颠覆了男性为女性塑造的"原型"形象,阿朱曼则瓦解了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歧视和偏见。但这种颠覆不是对原有的男性霸权取而代之,而是在差异中追求平等,在平等中彰显个性与独立。通过对男女二元对立的颠覆,女性寻找到身心自由释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莱辛是一个具有女性意识和生态意识的伟大英国女作家.文章以二元对立为切入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她的小说《幸存者回忆录》,分析小说中父权制思想下的女性与男性形象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下的环境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类精神生态问题,以期给读者新的解读视角,从而丰富莱辛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化杂糅者的悲剧——《北迁季节》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迁季节》叙述了男主人公穆的悲剧命运。穆掌握了英国的先进文明,却不能在英国生存下去。回到家乡又不能适应那种落后的现状。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他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文化定位理论与穆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不谋而合。这种杂糅的文化身份,使他永远难以将自己整合为单纯统一的个体,而时时处于自我身份的怀疑之中。  相似文献   

9.
汤亭亭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处女作《女勇士》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困境,展现了华裔女性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女性的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颠覆这一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探寻汤亭亭在这部小说中对华裔女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林语堂先生的作品《红牡丹》为分析的文本,以后殖民女性主义为切入点,浅析红牡丹这一中国妇女形象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的积极意义。红牡丹智慧干练,潇洒飘逸,知书达礼,充满反叛精神,“她”无形中消解了西方人关于中国妇女的抽象概念,也就是说,中国妇女不再和传统守旧,愚昧无知联系在一起。林语堂先生通过他的文本话语,向强势种族和主流文化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对西/东二元对立的后殖民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赛义德的后殖民视角,借用德里达解构策略分析《喜福会》并指出:小说中母女的冲突象征东西对立,通过从内容和形式上消解女儿/母亲二元对立、母女和解(东西交融)的大结局、母女本质上惊人的相似、母女无法逃避化同化的共同命运的描写以及对西方某些化现象的讽刺,《喜福会》消解了西,东二元对立,并提出东西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东西关系。  相似文献   

12.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一部典型的"逆写帝国"作品。小说再现了以苏丹为代表的被殖民国家独立后的现实和精神困境。旨在分析作品体现的多种殖民后遗症:苏丹内部的新殖民主义、东方对西方的报复、西方的变相殖民维持、未被解放的女性地位等,统一于作者对被殖民国家独立后何去何从的探索:本土化前提下"西学为用"的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13.
邵光学 《考试周刊》2008,(53):127-128
《乐园》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后写的第一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轰动美国文坛。小说深刻地描述了身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求取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而崛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致力于寻求建立一种适应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为解读《乐园》的主题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印度之行》是E. M.福斯特小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普遍关注。他们大都从小说的主题意蕴、艺术特征、人物形象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采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通过种族对立、性别对立和宗教对立,来剖析个人关系、国家关系以及宗教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肯定文本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汤亭亭)的成名作。汤亭亭通过改写中国神话,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华裔女性刻板形象,重构了华裔女性女勇士的新形象。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女勇士》,以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以及德里克对东方主义的补充,可对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作后殖民语境下的剖析。小说中母女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由于东方在西方他者化的凝视下处于不对等的关系,其二元对立的消解取决于两代人对文化身份的反思及对自我镜像的再投射。只有用宽容的文化心态去观照异质文化,才能找到文化共生的途径,东西方文化才能从二元对立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17.
《单人纸牌游戏》是作者艾米·刘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男权社会,主流社会以及西方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的艾米这一形象。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融合了民族和性别于一体,更好的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18.
《北迁季节》具有深层的文学底蕴。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的菲勒斯的"在场"和欲望表征的缺失,融汇成作者塔耶布复杂的人生观,其菲勒斯的表征就是《北迁季节》的底蕴。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塔耶布漂浮的能指,这对《北迁季节》传统纯粹的后殖民视觉的解读是一颠覆。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在其第四部力作《接骨师之女》中,又一次再现了她一贯的主题——居美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借助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注意到"失语"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文本中,母女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失语"困扰。作者谭恩美将三个人不同形态的失语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经挫折后,三位主人公各自做出努力,力图打破"失语"的困境,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荒原蚁丘》是尼日利亚的杰出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留学英国的青年萨姆、克里斯和伊肯的故事,揭示了一些非洲国家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状况:在西方接受民主教育的所谓精英,返回祖国后却依然实行独裁统治。然而在这个沙文主义盛行的国度里,也出现了来自女人们的声音,她们的声音是向男权话语的一种挑战和颠覆,同时也象征着第三世界女性同胞们为自己争取话语权的新发展,新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