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距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证券业集聚是一个重要因素。基于全国31省区市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证券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距之间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证券业集聚不但没有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创新能力和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阐明了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述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在空间地域集中已经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在金融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核心的当代,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运用区位商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深入分析了福建省1990—2012年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金融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提出为了促进福建区域经济增长,应采用合适的金融集聚模式,改进完善金融政策法制环境,搞好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合作,吸引高端金融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温州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差异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工业经济增长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对影响温州县域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增长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将四川省划分为五个经济区域的基础上,利用1990-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各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发展,并在2000年之后与绝对差异呈反方向发展.对于四川区域差异现象要正确看待,既要承认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又要采取措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宋宸依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6):35-39,44
本文首先指出了信息化的含义,提出了度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随后,详尽地比较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状况,并对区域经济的倾斜发展进行了实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信息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提高信息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中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金融集聚现象,而金融集聚与区域的经济增长紧密联系。本研究以安徽省1996—2016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区位熵模型对新常态下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安徽省金融产业集聚程度要低于全国水平,区位熵值仅处于0. 5左右,金融集聚能力有待加强。(2)安徽省金融行业中银行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推进力度最大。(3)安徽省应该把握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规律,及时调整对金融行业中不同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金融产业市场化改革,优化产业服务,向金融大省迈进。  相似文献   

8.
知识创新、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关联"和"经济关联"产生的集聚效应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区域经济因此表现为"块状经济".集聚式的经济增长是"帕累托最优",区域问的协调发展要求知识创新集聚给落后地区带来足够大的经济福利,政府需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科技的投入,在加快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给予适当的市场规模和产业份额的保护,加大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市场开放,逐步退出干预性的经济活动,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依据2001-2007年全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库,利用最优基本模型探索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当前受高等教育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及其地区间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受高等教育劳动力的作用更为显著,而在中部其作用程度却低于西部,并就全国总体来说效应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说明相对于规模而言,使受高等教育劳动力内部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和建立受高等教育劳动力作用发挥的机制更为迫切。此外,人力资源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现阶段更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但地区之间的发展速度并不是一致的,其中东部地区明显快于其它地区。运用中国28个省市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工业化进程对全国和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对各区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各地区应当根据其工业化的基础条件和发展路径制订适合自身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物流产业集聚的内涵,并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着重从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物流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78年以来金融集聚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集聚程度长期的变化会引起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方向变化,金融集聚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短期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其对差异调控的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采用各地级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加权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以及各地级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值的离差和比率等指标,定量分析1991~2001年江西省区域经济的总体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并就这些分析对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政策启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把中原经济区25个省级技术开发区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效果,可以断言:产业集聚目前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区域内集聚区与非集聚区没有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使得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反向变化关系,并且贡献系数不大。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各要素对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金的投入。通过与韩国、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各要素对他们经济增长的贡献做比较,说明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其经济发展比较多地依赖资金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从产业结构方面对经济增长划分三个阶段,对中国靠高投入来支撑的高速经济增长以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理论分析表明,银行业区域结构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距。利用全国及各省区1978-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业区域集中度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银行业区域集中度的提高在促进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又拉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表明,银行业区域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不存在短期均衡关系;而银行业区域结构变量与区域经济差距变量之间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对河南1978~2008年区域经济差异作了实证分析,检验结果为:河南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浪式扩大趋势,且高收入区域和低收入区域呈连片扩张趋势,两极化问题严重。因此,政府应进行政策调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和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现有经济形式下,通过建立统一国内市场、调整优化落后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教育地区发展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并不完全是外在的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而应该由高等学校自主发展、自主协作来产生。应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差异可以采取加大政府投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扶持、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建设具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以特色求地位、建立研究生教育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地理要素、非地理要素与区域增长的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6-29
区域是相互依赖的,区域增长是空间均衡的结果。区域的第一性特征以及第二性特征都是决定区域增长的因素,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一般在经济发展初期,第一性特征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经济发展后期,第一性特征以"路径依赖"的形式而存在,这时第二性特征对一个区域的继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区域增长中,空间是重要的,无论第一性特征、第二性特征力量的发挥,都跟空间贸易成本、区域的制度选择有关。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兴起给研究区域增长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个新的经济研究的空间时代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