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道德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实道德表现出日益理性化的发展趋势 :在改造传统文化基础上弘扬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道德重建 ,重在吸收和创新 ;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 ;注重社会实际 ,探索道德建设现代化的路子。体现出了现实道德理性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中学生传统道德精神的构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中华道德 ,博大精深。没有传统道德 ,便没有现代化道德 ,便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传统道德的精华 ,是现代化道德的重要渊源。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此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文明都应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 ,有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道德传统。本文只是从传统道德角度 ,就下个世纪中学生应具备的传统道德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二、传统道德精神的构成中华民族是个特别…  相似文献   

3.
如今,大学生道德建设备受重视,大学生道德建设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道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资源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相契合,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  相似文献   

4.
内圣外王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更是儒家思想的主导精神和基本格局。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内圣外王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对现代道德与民主政治进行建构的一种尝试,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范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嬗变过程,它不是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对传统文化转换创新,发挥其现代潜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共振,最大程度满足了现代化的道德吁求.杨时的道德教化思想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崇高理想人格观、重义轻利节操观、主战斥奸爱国观和仁政惠施民生观的伦理阐述和道德教化,为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只要正确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在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为弘扬传统美德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德育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重视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的整合,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先秦道德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开端,同时其在伦理价值取向、道德生成机理和道德建设方式等方面所彰显的实践伦理特质也影响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民族形态。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因其固有的实践伦理特质不仅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提供历史参考和方法启示,同时也为破解现代性伦理困境提供源自中华文明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9.
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王若鸿,刘书勤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有重视教师道德修养的传统美德观念。中国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优秀的道德文化,为我国教师道德素质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当前.在改革开放经济转轨和东西方文化、道...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文化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善的必备条件之一。建构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道德文化 ,应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从实践出发 ,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这种新型道德文化体系的确立 ,应建立在市场经济所包含的内在合理性的基础上 ,既着眼于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亦着眼于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必须持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应当与现实相结合,强调时代感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高校90后学生群体的出现和传统德育模式的缺陷决定了德育模式向德育文化模式方面转变;高校德育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文化自觉,增强德育文化的调控力;德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国学精粹结合现时代需求进行现代性转换,并积极寻求与异质文化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13.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来增强实效性,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高校德育中应充分发掘儒家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应遵循辩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传统文化进教材、进第一课堂、进第二课堂、进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将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德育,可以提高德育质量,实现高校教育的人文本质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并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系统,实现高校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互动共赢。  相似文献   

15.
情感与理性的文化冲突对德育观念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情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重理性的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道德教育观念。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以及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强烈需求的国际环境下,在发扬传统道德文化观念的同时,应该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来。  相似文献   

16.
高校要构建和确立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突出人的发展;必须创新德育内容,把中国传统美德与西方优秀道德文化相结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积极探索德育载体,创新德育途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主流文化与潮流文化交织的跨文化发展态势,容易使青年学生滋生出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问题。高校文化建设要主动以文化自觉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养成,用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道德基础,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反思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的道德,主要有爱国、重气节、仁爱、谦虚、自强不息、和为贵、节俭等等。这些传统美德理应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予以足够重视。若能结合语文教学,适时地向学生进行这些传统美德的教育,这既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民族大义、国格、信念的推崇,也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接通的契机。无疑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开创新天地,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强高校德育,要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高校德育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遵循"六个结合"的原则,应该重视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内容挖掘、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