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中国共产党如何确立自己的策略,应对复杂时局,对国家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周恩来以中共代表身份赴西安,纵览全局,沟通联络,完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促成国共和解,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进行“兵谏”。在中共的积极调停下,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与宋氏兄妹业已达成的六项和平协议,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有个逐步认识、逐步深化,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后,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政策经历了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1937年至1945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分裂.出现了两党团结抗日的新局面.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然而.“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应该说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日益严重地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致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反蒋抗日倾向发展起来,国民党内部要求抗日的势力也逐渐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正确路  相似文献   

8.
杨虎城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他和张学良联合发动的西安事变,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功于国家民族”,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一杨虎城倡导抗日,反对内战,联合红军,促进“三位一体”的形成,支持西北抗日救亡运动,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杨虎城“是国民党将领中首先倡导对日抗战的”爱国军人①。1933年,杨虎城大力援助冀察绥抗日同盟军,并将所部四十二师开赴华北参加抗战。杨虎城不仅主张抗日,而且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简单经过、结果及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2.通过西安事变史实的叙述,主要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3.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达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从而达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救国会在华北事变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始终围绕着停止内战,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这个中心任务,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并开展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群众救亡运动,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引向高潮,对于推动国内和平团结御侮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救国会对各党各派作了大量工作,如帮助中共进一步完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其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调整;如劝说和敦促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走向团结御侮之路等,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国民党逮捕救国会领袖,制造“七君子”事件,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的极大义愤,国内外的抗议浪潮汇成了一股逼蒋团结御侮的强大政治压力,也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七君子”事件本身成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一个重要事件。救国会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2016年是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80年前的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影响,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也是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端纳是中国政坛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而发生于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的和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黄昌西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核心。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没有全民族的团结抗日,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后 ,国共两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基本形成了合作局面 ,但围绕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和西路军问题两党激烈冲突 ,揭示了国共两党关系从停止内战到合作抗日的转变过程中又让步又斗争的特点。也表明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 ,付出了重大牺牲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迹是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关键。在这一事件中,张学良以他特殊的地位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人物。本文试图对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的思想转变,特别是他发动西安事为和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巨大贡献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朱笔千钧     
△《旧唐书·懿宗纪》:“西戎款附,北狄怀桑,独惟南蛮奸究不率。”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庾(藏匿)哉?”(《孟子·离娄上》) △《大稚·棉》中的“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恩来总理等人通过与西北军张学良少帅、杨虎成将军多次密谈,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促成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要形式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是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共两 之外尚有第三方,即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而又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积极付诸行动。在山西,阎锡山集团与中国共产党在一省的范围内成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意识在山西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山西的统一战线为全国抗战树起了一面旗帜,对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顺利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虎城将军是中外著名的爱国军人。他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定认识。他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最先倡导抗击日本的侵略。他深恶痛绝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了逼蒋抗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并同张学良一起,十分坚决而又极其果敢地发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他仍然不懈地致力于抗日的宣传活动,为推动全国一致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蒋介石对杨虎城的爱国行动极端仇恨,将他监禁十二年后加以杀害。今年是杨虎城被害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多方不懈的努力,终于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阵营内部,国共双方都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但各自对这一战略方针的理解和实施却不尽相同。国民党的持久战略表现为“持久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最初中共内部就如何处置蒋介石、事变如何解决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因此事变最终的和平解决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