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静 《大观周刊》2011,(39):16-16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精神,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发展的思想动力。儒家传统历来注重“和谐”思想,充分吸收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3.
一、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基石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基础.但南于历史原因,儒家一直占据官方意识形态领域,每个统治阶级都以它为官方文化的主要形式,所以通常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更为重要,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在中国每个重要历史朝代,儒家思想都能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并带动研究的热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基石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地“闻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思想、精神和信仰构成“道”的本质内涵。对“道”的追求,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从而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而对“道”的追求又具体通过中国哲学的重人的心性,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生活和生命等问题得到呈现,由此也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要将重点落在对“人之为人”的德性的光明和安止之上。“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为本”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伦理德目一一“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最终确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余建华 《兰台世界》2012,(36):63-64
唐代剑舞是中国古代剑舞发展的集大成者,探究唐代剑舞的历史发展对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仁”是儒家文化核心的道德范畴之一。孔子仁学思想的生长点是血缘之爱的“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仁德进一步衍生至“泛爱众而亲仁”,②在社会道德情感方面“仁”崇尚“博施备物”,在具体道德原则上“仁”尊崇“恭、宽、信、敏、惠”。③“仁”的内涵如此丰富,因此,就学理而言,它始终是人类探索的重要范式。尽管人们从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维度研究儒家思想,并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但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儒家“仁”文化的研究并不多。中国传统商号有着辉煌的过去,在其传播过程中始终可以窥探到“仁”的影子。“仁”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传统商号的发展路径与品牌传播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邹浩 《传媒》2023,(6):42-44
《中华遗产》以“叩击历史星空,梳理华夏文明”为办刊宗旨,多年来逐步形成“最中国文化”“文明梳理”“古代社会生活史”三大内容体系。本文通过《中华遗产》内容专辑的描述,考证其跨界运营的思路,阐释《中华遗产》以“中国古典美学”立身,并展现古代中国人的“雅致审美”和“精致生活”的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精神力量。在“两个结合”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十年中积极进取、百花齐放,创造了新的学术高峰。文章在整理和分析了部分代表性期刊的选题与刊文后,观察到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选题与专栏开设中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解读”“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话题,深刻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其核心学术成果也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向度等主题。这表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发展时,更加注重实践路径中的人文与价值内涵。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广大期刊应该坚持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价值关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9.
蒋永福 《图书馆论坛》2020,(2):26-35,44
中国古代无“图书馆”“图书馆学”之名,但有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之实。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是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地域、时域中独立生发出来的,几乎未受异域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显著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文章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特征概括为三方面:发展历史上的悠久性和自发性;思维方式上的本体性和价值性;论理方式上的非论证性和非学理性。  相似文献   

10.
儒学是一个外延极广而内涵较为明确的概念。它是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的儒家思想[1];宽泛而言,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学问和研究都可以称为儒学。儒学从其当前的存在形态来说,主要包括学术儒学、文化儒学以及民间儒学。所谓学术儒学是指“对传统儒学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儒学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来梳理儒学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阐发儒家的各种思想”[2];文化儒学探讨的是儒学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民间儒学则是儒学在民间的文化表现,如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书院、学堂以及各种儒家启蒙读物等。本文侧重于对2020年学者关于儒学的前两种形态(学术儒学和文化儒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11.
付野 《兰台世界》2014,(4):149-150
中国的服饰艺术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本文纵观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与古代灿烂瑰宝,根据马王堆出土文物详细描述了汉代服饰“形”、“色”、“质”、“图案”等方面的特色,并对中华传统服饰艺术的传承作了进一步剖析。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宋代是儒家思想勃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官民服饰的变化,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杨国宾 《档案》2017,(9):56-58
文化建设中应重视档案文化的作用。档案文化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广泛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利用价值。古代圣贤通过编纂利用档案史料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档案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楚丹阳 《今传媒》2023,(9):107-110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演绎,线上、线下的“破圈”传播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从场景建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涵、意蕴风格和“破圈”传播上的赋新之道,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5.
智宝月 《大观周刊》2011,(18):95-95
中国古代无论在制度方面还是在观念方面,礼与法的关系总是表现得至为密切。从早期历史上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到后来齐民以礼、明刑弼教,“礼”与“法”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总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姚欣延 《新闻世界》2014,(9):223-224
孔子像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主要以绘画、雕塑等形式存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华文明复兴之路上依旧闪耀着光辉,孔子像也内化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本文试对孔子像的变迁进行传播学解读,发现孔子像在思想和文化构建中的符号性表象,揭示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山水文化与园林艺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它们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渐形成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内涵并流传至今。作为两种在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中孕育的艺术现象,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它们一方面是中华民族长期  相似文献   

18.
石宗源署长在今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报告中指出:“由于市场对出版环节的反制作用越来越大,能否在竞争中继续居于主导地位,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作为以国有新华书店为主体组建的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能否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出版物分销服务逐步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责任重大。广东毗邻港澳,也是我国出版物流通市场大省之一,中国加入WTO,对广东出版物市场的挑战将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价值观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两者深度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新时代继续深化“第二个结合”提供重要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报喜”与“报忧”,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对特定概念,也是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 回顾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会发现党报的“报喜”或“报忧”始终是依据各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同,而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在数量比例上有所变化。而“报忧”的指导原则也始终紧紧围绕党性原则这一中心。在党报“报忧”的历史上。“报忧”的政治功能始终居于第一位;至于“报忧”的新闻报道功能,则直至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才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