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2.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3.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4.
诗歌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丰富的语言内涵、优美的语言形式在语际转换中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冲突日显突出.随着翻译研究从两种语言的转换拓宽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创造性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改写理论为支撑,从诗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称为创造性叛逆。诗歌因其音、形、意的高度精炼使其体裁独特,在文学翻译中有着突出表现。在诗歌翻译中运用创造性叛逆,会使接受者对译作和原著的理解更加丰富充实和完满。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称为创造性叛逆。诗歌因其音、形、意的高度精炼使其体裁独特,在文学翻译中有着突出表现。在诗歌翻译中运用创造性叛逆,会使接受者对译作和原著的理解更加丰富充实和完满。  相似文献   

7.
吴菽蓉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3-104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忽视了译者主体性,造成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脱节。与传统译论相比,创造性叛逆在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了译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承担着原文读者与译作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充分把握叛逆与忠实的辩证关系,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在译文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方面。在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下,保持原文目的和译文功能的一致性应该是评价创造性叛逆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项涉及很多因素的复杂的活动,传统译论对忠实性原则的遵循使译者总是处于“忠实”与“叛逆”两难的境地。“创造性叛逆”让我们从更广的层面思考翻译的本质和特征。文章从接受美学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来论证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及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占赢 《英语辅导》2010,(4):172-175
翻译是一项涉及很多因素的复杂的活动,译者、文本、接受者及接受环境都会影响译文作品的质量。本文从翻译过程入手,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诗歌这一体裁的特殊性,诗歌翻译几乎不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对原诗的完全忠实,译者或多或少需要作出对原诗的"创造性叛逆",所以在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非常突出。这种创造性叛逆并不意味着违背了翻译的"忠实"原则,相反,它是达到翻译对等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在英汉文学翻译中,译者、读者(在这里专指译文读者群)和译文的接受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覆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翻译中,译文对原作的忠实度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论题,本文从符号学的观点探讨了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鹏  张映先 《文教资料》2006,(13):45-46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旨在挖掘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辩证地说,创造性叛逆是否以忠实为导向是由译者在翻译中追求的主体目标所决定的。译者主体性导致了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而创造性叛逆又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名优秀的译者应合理利用创造性叛逆这一实用原则在自身主体性的操控下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翻译标准更适合于非文学文本,因为在这些文本中,表层意思的传达是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属于艺术范畴,文学翻译有着不同于其他翻译种类的很独特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因素必须被考虑在内。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而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一般说来,产生创造性叛逆的原因有三种:一、不同社会之间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二、译者的主体性;三、接受者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从探讨“译者的主体性”与“翻译的主体性”入手,引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这一译介学的热点问题,并以庞德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为例说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特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数字的虚指义是由民族文化而导致的。汉英虚数的互译,可采用等值或基本等值翻译和无数字意译,二者都带有译者的认知、理解和风格等个人色彩,并受到译语的语言立场、译语文化的制约,都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叛逆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误解与误释,而不同文化中文化因素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翻译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的根源。从审美习惯、民族心理、文化意象这三种文化因素方面对之进行分析,以增进人们对跨文化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更深一层了解。在跨文化翻译中,恰当的创造性叛逆对消弥文化误解与误释,促进文化对话、增进文化共识将发挥不可限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