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针对"组织"的网络道德评判,与针对个人的道德评判有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两者都是对网络事件的评判,但是两者聚焦点不同,影响力也不同。对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针对组织的网络道德评判,应肯定其在提高民主监督意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5月,地球刹那的颤抖,给了中华民族深深的伤痛。古人云:“多难兴邦。”汶川大地震既是一次大灾难,也是一次促进我们民族成长的契机。我们从英雄的事迹中,读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救灾暴露的问题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及日后改进的方向。震灾发生后,也爆出一些有争议的事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范美忠事件”——这一事件的意义在于,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它曾经触及国人的灵魂,曾经引发许多人对于道德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数字化生存时代公共伦理生活扩大化的衍生物,网络道德评判在其限度内于个体之维和公共之维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然而,网络道德评判在无差别技术赋权及负面媒体效应的加持下陷入困境,造成了对个体善的扭曲与对公共善的损害。究其内在动因,是道德动机与道德情绪、自我与他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诸要素在网络道德评判中的混淆与割裂。要规避网络道德评判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需要以伦理原则确立网络道德评判界限,以法律建制规定网络道德评判底线,以道德自律促进网络道德评判反思,从而构建良善有序的网络道德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4.
作为数字化生存时代公共伦理生活扩大化的衍生物,网络道德评判在其限度内于个体之维和公共之维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然而,网络道德评判在无差别技术赋权及负面媒体效应的加持下陷入困境,造成了对个体善的扭曲与对公共善的损害。究其内在动因,是道德动机与道德情绪、自我与他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诸要素在网络道德评判中的混淆与割裂。要规避网络道德评判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需要以伦理原则确立网络道德评判界限,以法律建制规定网络道德评判底线,以道德自律促进网络道德评判反思,从而构建良善有序的网络道德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5.
发展迅速的互联网,由于制度的缺乏等原因.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本文概括了网络道德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网络自身特性.分析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文明网络建设的制度创新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提出网络道德建设要处理好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网络道德与既有道德、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四对矛盾。  相似文献   

7.
师德评判是促进和维护教师尊严,塑造教师新形象的必要条件。本文试从分析我国师德评价在的缺憾人手,提出建立科学公正的师德评判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美德的失落、畸形的网恋、在思想上成了西方消极文化的俘虏等方面.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预防工作、选好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讲究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网络道德建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讨论网络道德建设问题,特别是在微观层面上,从角色道德这个角度对网络道德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网络道德建设应该以网上角色道德建设为着眼点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重要课题。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预防工作,选好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讲究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震中的"范美忠"现象,对我们理解师德提供了鲜活素材与新的思路,即师德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生命,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也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和保护,师德的核心是教师良心,师德的内在规定是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能超越时空的师生关系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2.
13.
道德判断的基础是实践理性的基本问题.目的论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另一派是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它们都主张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某种功利或幸福;义务论主要指以康德为代表的道德理论,康德认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不在于功利或幸福,而在于道德规则的普遍形式.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继承了康德的传统,提出道德规范的正当性在于取得人们的普遍赞同;而麦金太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主张正当的问题应当依据共同体的善来确定.在后形而上学的条件下,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品德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进化论心理学等领域的发展,道德判断的神经生理研究成为新的动向。该文对近年来有关道德判断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发现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其中,大脑相关区域是道德判断过程的神经生理基础;进化论取向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亮点;正常人群和特殊被试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方法(脑成像技术如fMRI)及道德模块的争议值得重视。文章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网络德育新视角:网络道德心理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对网络化带来的冲击,成为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网络化背景下,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各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青少年网络德育必须触及青少年道德问题的根本,从道德心理角度切入,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青少年统一、和谐的网络道德心理,从而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做出的道德判断与其在真实环境中的道德行为发生分离,不仅出现了"言行不一"的尴尬境况,而且对道德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尽管过去关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大量集中于假设性的道德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道德理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的道德预期,并不能与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达成一致。综合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神经机制、心理过程、情绪以及社会文化是影响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出现分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作为教育者,应当如何兴其利、去其弊呢?首先应以加强引导为主,将青少年从不健康的娱乐和交往中引向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中去。教育者除了运用科学的德育方法和技术手段,“堵”住不健康信息对青少年的毒害外,要加强青春期的卫生知识、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还要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使其获得免疫力,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林德道德判断测验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事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当的方法来对道德判断进行准确评估,因此也出现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以及后来的确定问题测验(DIT)等评估方法。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测量方法是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MJT),该测验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使同时分别测量道德行为的认知和情感方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历了哲学假设、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当代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体现在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林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的双面理论、布莱希的道德自我认同模式、沃克的道德人格等研究当中,这些研究克服了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仅仅关注道德推理重要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同人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但关于同人小说的学术研究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同人小说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类型进行了梳理,对同人小说的兴起原因、故事模式与写作特点以及读者与作者群体进行了分析,并希望通过对同人小说的研究来审视网络时代青年人审美观与价值观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