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美”的本意是“羊大为美”,而“羊大为美”又是因为“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但这个观点有几个可疑之点:一是许慎并未过甲骨文,二是日常常识告诉我们“羊大”未必好吃,三是“美”、“善”、“义”字等都与“羊”有关,善、义、美同意,从这些疑点出发,本文认为“羊大为美”的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羊“大”就美,进而认为“羊大为美”乃是因为羊在古代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大换得的东西越多,换得的东西越多,人们心理也就越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自然也就认为羊越大越美。  相似文献   

2.
美是生命的运动——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先民对美的观照从对自身生命运动的自我体验开始,升华为“美是生命运动”的核心理念,泛化出宇宙万物都有生命因而都是美的“天人合一”审美观。本文抓住这个命题,论述了由命题展开和延伸出来的中国古代审美活动(创造与接受)相关的缘情、逍遥、虚无、传神、自然诸范畴的内涵与实质,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现象的基本特征。其中对于逍遥美范畴的提出,强调了审美本质即逍遥也即自由,具有原创性。  相似文献   

3.
4.
以美的名义     
当我要为这个栏目即将终结写点什么时,我的思绪久久落在"美"这个汉字上.  相似文献   

5.
化美为媚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在诗歌当中,通过运用拟人、比喻、捕捉事物动态的瞬间、展示自然景物的发展变化以及锤炼动词等方法,可以化美为媚,展现事物的动态之美,增强诗歌的艺术性,从而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从生活美学、从人的处世态度来讲,“以半为美”具体表现为“以半为足”、“以半为妥”、“以半为安”、“以半为佳”,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的“无过无不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对自然美、艺术美的审美来探讨,“以半为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在于:当审美对象带着“半”的形式而出现的时候,往往显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它们的审美特点可以说是以半见异、以半见新、以半见奇。  相似文献   

7.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奏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而文人群体的出现给这种美学传统带来新的特点,即为悲而悲,为艺术而艺术,是为所谓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8.
饕餮乃是我国远古民族部落的图腾(生命神灵),其特征正与“牛首人身”的炎帝一致.炎帝族虽在争夺中原的大战中为黄帝所败,但仍不断反抗,其首领蚩尤更是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商王大(钅戊)(战斧)之上的饕餮人(兽)面纹,所绘正是蚩尤.但它已演变为商氏族王权和商人勇武精神的象征,是在血与火的争斗中进入阶级社会、走向文明的产物.和古希腊的艺术和史诗一样,青铜饕餮的“狰狞美”有着“永恒的魅力”:在它身上可以看到人类怎样由天真无邪的童年在血与火的战争中走向文明,并显示出勇猛威严的精神气慨.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人眼里,“自我”可算是个略含贬义的词,能有什么美可言?其实不然,我这里说的“自我”,是追求独立个性、自由精神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美”是美学的第一范畴,汉字“美”从羊从人,是人饰羊首之状,“美”字“大”部系摹写人形,“美”非表羊儿肥大。“美”字的源起表明古人的美观念起源于视觉形象及视觉心情,并非起源从“大羊”或“羊大”的味觉义。“美”字初指人形象好而令感官喜悦,但今作价值概念早已超越对视听价值的指称,佳好者尤其感官感觉好者皆可语称“美”。美学的基本内容或基本体系主要在美的概念(语文)、美感机制(心理)、美治机制(工艺)、美的学说(史论)四方面,一切美学研究大体实不外于此。中国美学一要了解、吸收西方美学成就,二要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地建立使用中国语文的美学。  相似文献   

11.
《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以感性为美”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想。其对美的表现,尤其是感官美的表现淋漓尽致。本文从该剧的人物形象塑造、色调渲染、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了《莎乐美》唯美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孔、孟学说志在经世济民、安邦定国,乃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坚。其以"仁"为本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美善观。"善"为内质、"美"为外现,以"善"为重、归宗于"仁"成为二圣的共识,而于细端又有所别,在其对于"乐"的相关论述中亦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人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因自由劳动与异化劳动的不同所引起的心理状态的不同,分析了由“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即“欢乐”与“乐趣”,“幸福”与“舒畅”的快乐感受,和与之相反的属于痛苦感觉的“不幸”、“不自在”、“不舒畅”的感受,这是在人的广泛的实践行为关系领域提出的美感与反美感,其意义大大突破了建立在艺术范畴上的狭义美感论,为美感理论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并为美感范畴的释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关学的兴起,对以艺术作为主体的传统美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突出的是自然作为在先的被给予性。自然关对艺术美的突破在于,消除艺术美中主体性的膨胀,回复人与世界原初的肉身交融。自然美对美学的深层启示在于:关是对在先的被给予性的感性确认。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给“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从《论语》只言片语式的论断中,我们可以见出孔子对于关的论述也是自成体系的。孔子论“美”可以从关的内涵和分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时下现代刻字提倡“主题创作”,希望以此走出一条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哲学、并具民族特色之路。对“字”的本义与“刻”的原生态进行深解,当是“主题创作”可承使命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思无邪”出自《诗经》,孔子断章取义地引用,表达了《诗经》的社会功用。孔子的理论是在当时用诗读诗十分盛行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这个理论提高了《诗经》在文学乃至政治中的地位,促进的文学的发展。同时,它也规范了文学的情感范围,使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深入人心,对文人的修养、文学的创作和诗者的鉴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8.
把握艺术美首先应该追溯于生成艺术品的艺术理想之美。艺术理想是形式理想与人生理想的有机统一,它在作品整体上的体现有意境美、技巧美和风格美等,在作品局部中直接体现于正面人物的刻划上,间接体现于丑的形象的暴露和鞭挞上。艺术美是艺术活动的指路呈与归宿点。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的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意境和情味,体现出诗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过程中的古典浪漫;二是绘景时刻意营造古朴空灵的意境;三是写人时致力于形象独特的神韵。  相似文献   

20.
《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受到好评.剧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带给观众感情愉悦,享受着剧中人物所带来的美感.本文试图根据美的特征和本质来分析人物带给观众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