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玲,原名蒋冰之、蒋伟、丁冰之。笔名除用丁玲之外,还用过彬芷、唑喧、晓涵等。 1904年丁玲出生于湖南临遭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取名冰之。父亲蒋浴岚幼年好学,十几岁中秀才,后留学日本学法政。他从小学会抽大烟,身体不好,未毕业就离开日本。回国后无正事可做,经常翻看医书,学会着病,并在镇上开了药铺。因身体多病,意志消沉,刚三十出头就病逝了。他死时丁玲还不到四岁。母亲姓余,闺名曼贞。一八七八年出生于常德的一个书香人家。她幼年曾与哥  相似文献   

2.
丁玲简介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大胆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表现“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遭到拒绝。同时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以创作的丰富独特 ,革命经历的丰富 ,人生道路的坎坷而言 ,丁玲在所有的女作家中 ,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她的个性开朗豪放 ,在任何复杂困难的环境中都保持着积极的革命热情和艺术创作的独特品位 ;同时她既是革命作家 ,又是能从革命的角度来透视人性的作家。这不仅从她的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还从她的一些生活轶事可以看出来。丁玲出生于一个姓蒋的官宦书香家庭 ,由于父母亲都不善理家导致家道中落。她三岁时父亲便病故 ,因家产败落 ,母亲带着她寄居三舅父家。三舅是一个“地头蛇” ,有权有势。她们母女在舅舅家既非主人…  相似文献   

4.
丁玲和她的母亲北京第一师范周德耀丁玲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享誉中外的女作家,妇女中的佼佼者。丁玲的母亲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丁玲《魍魉世界》)丁玲走上革命和文学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母亲的影响。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  相似文献   

5.
我的家乡     
说起我的家乡,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远在常德临澧县城郊的外婆家。 小时候,我就常听外公说临澧地灵人灰——林伯渠和被毛主席称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女作家丁玲等名人都出自临澧。  相似文献   

6.
咱们中国有一位世界闻名的女作家,她就是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去年10月4日,是丁玲奶奶诞生100周年纪念日。1951年,毛主席在国庆节观礼台上问丁玲:“中国有没有培养青年作家的学校?”丁玲说没有。毛主席说:“那你就创办一个吧。”于是丁玲就创办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鲁迅文学院)。当年,我就是丁玲奶奶的学生。她给  相似文献   

7.
《湘江文艺》第九期发表杨桂欣同志题为《丁玲——经得起苦难和委屈的人》的文章,介绍了丁玲同志坎坷的一生。丁玲同志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四岁丧父。她从小就投身于革命,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同陈独秀、李达、瞿秋白等著名共产党人开始接触。1930年她和爱人胡也频一起加入左联,1932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并查封和禁售她的  相似文献   

8.
王丹丹 《天中学刊》2004,19(6):63-65
丁玲,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女作家,一位罪名最大、落难最深的女作家。她以其笔下的一个个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蜚声文坛,也为此遭受了无尽的罹难。丁玲的悲剧在于她两难的角色意识:革命家、文学家。她对政治的执着,对艺术的追求的倔强性格,使她如“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们一定知道丁玲这个名字吧?她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中国作家,1904年在湖南常德出生,青年时代就写出了震动文坛的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1936年冬天,丁玲在党的帮助下,从国民党南京监狱逃出,投奔到光明的苏区。在陕北保安,丁玲第一  相似文献   

10.
1、谁杀害了童老师?星期天一大早,金一新警官正在用早餐,马小真就跑来了。他说:“金警官,今天我想去看望一下我的老师,现在她已65岁高龄了,姓童。最近她的老伴去也了。你能陪我一起去吧?”金一新显得很兴奋,说:“一位老教师,那她一定是桃李满天下了。要去,一定要去!”  相似文献   

11.
一位17岁的高二女生竟然对杀人恶魔产生敬爱之情,她还强调说,她爱张君决不是在开玩笑,而是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后,才发出“爱他”的心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2.
在长春市,一位十几岁的女孩给她的母亲发出了一封耐人寻味的“哀的美敦书”(“哀的美敦书”,是拉丁语“Ultimatm”的音译词.也叫“最后通牒”、  相似文献   

13.
提起丁玲,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本书主义”。五十年代,“一本书主义”是作为丁玲的反党罪证之一而被赫然公诸报刊的。从那个时候起,“一本书主义”就象一副沉重的枷锁套在丁玲的脖子上,将丁玲从精神到肉体,残酷地折磨了二十多年。1979年,丁玲复出。五月二十三日上午,笔者有幸在北京友谊宾馆拜访了不久前从山西长治老顶山下的嶂头村回到北京的丁玲。谈话间,丁玲不无感慨地提到她回到北京后哭笑不得的遭遇,她说:“我到北京来,碰到青年人,他们就说:‘你就是丁玲,我知道你是一本书主义。’我都笑了。他们知道什么是‘一本书主义’!”的确,对于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一本书主义”的来龙去脉、原委曲直是不甚了然的。因此,有心要将当年“一本书主义”炮制出笼的事实真相,一一理清,大白于天下,为“彻底推倒强加给她(指丁玲——笔者注)的一切不实之词”作一点切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快乐阅读》2011,(1):130-130
丁玲,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04年生。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年起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1930年参加左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左联党团书  相似文献   

15.
丁玲(1904-1986),出生在湖南临澧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四岁丧父,跟随母亲在常德长大。“五四”运动时期,丁玲毅然剪掉辫子和好友王剑虹、王一知等积极投入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丁玲,一九○四年出生在湖南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建望族家庭。在丁玲四岁时,挥金如土的父亲就病逝了。留给母亲的是一笔笔还不清的债,年轻的寡母带着丁玲和多病的弟弟艰难度日。1918年,14岁的丁玲小学毕业了,妈妈亲自送她到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参加入学考试。学校规定,如果考取了就要交十元保证金,这个保证金要到毕业时才能退还。妈妈手里没有钱,就把家里留下的一个金戒指交给学校一位女管理员代卖代交,嘱咐如有剩余,就留给丁玲零用。考试结束了,丁玲夺得了第一名。那位女管理员给了丁玲三元多钱。丁玲小心地把钱放在小木箱里,藏在床底下,一直合不得花,直到寒假回家时,才用了几角钱作路费。后来丁玲转学到了省城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这个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一位机智地由姓名引发幽默并给人教育和启迪的语言艺术大师。一、析姓见幽默。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参加谈判,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外国记者问:“毛先生,你们打败蒋有信心吗?”才思横溢的毛泽东随即回答:“记者先生,蒋介石的‘蒋’只是将军头上  相似文献   

18.
丁玲,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中启用的笔名很多,其中用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丁玲”。尽管这一名字在一九二四年就启用了,但以此作为笔名出现于中国文坛,却是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才有的事。继处女作《梦珂》后发表,一九二八年二月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后者比前者更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震动了国内的整个文艺界。到了四十年代长篇巨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问世后,丁玲已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了。关于她的这一笔名的含义及其启用的原因,早在一九三三年,茅盾就有过解释:“我们的作家丁玲女士,就是那平民女学的学生。那时候,她不叫丁玲,叫丁冰之;按照中国的习惯,她应该用她  相似文献   

19.
相传李自成十几岁时,有日傍晚,雨过天晴,星月生辉,格外皎洁。他的老师乘兴出对要他联句,所出上句是;  相似文献   

20.
堂老师     
堂老师,其实并不姓“堂”,他姓刘,名“堂珍”。只因学校新来的一位负责人也姓刘,为了师生们称呼起来方便,不致于将两位“刘老师”弄混了,于是学校作了一项“决定”,让大伙儿都改称他为“堂”老师。堂老师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别看他和我一样姓刘,而且都是“堂”字排行,好象是我的堂哥哥似的,可我并不喜欢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